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自4月6日《清平乐》开播以来,很多人冲着王凯和江疏影都去捧场了,腾讯视频已累计播放4.8亿次,可见其热度。

雪梨一开始发现居然有70集,内心是拒绝的,这剧情该有多拖沓!

但是看了几集后,发现这剧还蛮良心,符不符合史实先不说(因为刚开始看),但从服饰上来看,剧组确实下了功夫。

有服饰史学者说:“在皇帝通天冠、皇后凤冠,大臣品官服色等方面,《清平乐》依照故宫南薰殿旧藏帝王像等史料进行复制,有模有样。”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清平乐》海报

大家在看剧照的时候,对人物服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反正,雪梨是一眼就注意到了王凯乌纱帽两端那又长又直的“脚”,太显眼了。

被观众调侃这个帽子倒符合现在的社交距离,很适合抗疫。王凯也笑称自己在拍戏时经常被这两“脚”挡在门外。

历史上此帽真有如此夸张吗?

如果看过南薰殿宋仁宗的画像(下图),你就知道——符实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看剧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其它各种各样的帽子,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两边的“脚”上。

当然,还有没有“脚”的。

今天,雪梨就给大家讲讲宋代男性头上的这类帽子。

《清平乐》中常见的这种黑色帽子叫“幞头”。

经研究,基本确定其来源于前秦时期在下层民众中使用的“巾”。

中国古代最早的时候,身份低贱的人不能戴冠冕,但男人也留长发,为方便劳作,他们常用一块布帛从前向后裹住头发,并在脑后打结固定。

到了东汉,幅巾的佩戴已不分贵贱。北朝时,周武帝受鲜卑风帽影响,对幅巾样式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幞头”。

幞头发展到宋,已经日趋成熟,乃至之后的元明两代,幞头都在官服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

1. 直角幞头(乌纱帽)

王凯所饰的穿红袍的宋仁宗海报中戴的,就是直角幞头(也称展角或平角)。剧中一般都是上朝的时候,皇帝和官员所戴。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清平乐》剧照

这种幞头是硬顶的,前低后高,顶部方直,帽翅(脚)硬、长且宽。

其实在宋初的时候,展角幞头的帽翅还没有那么长,但大臣在上朝时,有时候会交头接耳,传播小道消息,影响上朝秩序。

所以特把两脚加长,约一尺左右。戴着这样的幞头上朝,官员们彼此至少相隔二尺,这样就无法讲小话啦。

正如宋末元初的俞琰在《席上腐谈》中记载,“宋又横两角,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再看宋赵彦卫的描述 :“国初时,脚不甚长,……今两脚加长……”。

值得注意的是,宋初时,直角幞头的帽翅虽长,但很细。

我们可以看下图,南薰殿《宋太祖坐相》中赵匡胤戴的直角幞头的帽翅,比《宋仁宗坐相轴》中赵祯的幞头帽翅细很多,而且帽子的主体部分也有一定区别。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记载:

“到本朝太宗时,又以藤做骨子,以纱糊于上。后又觉见不安,到仁宗时,方以漆纱为之。”

这和《宋史·舆服志》所记的“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相符。

由此我们可知,自仁宗朝开始,幞头内不再用藤草为骨,幞头整体全为漆纱材质。

所以体现在画像上,也有些不同。

2. 其他幞头

· 垂脚(软脚)幞头

在《清平乐》剧中,宋仁宗、晏殊和女扮男装的曹丹姝等,都有戴垂脚幞头的造型。

这种幞头是在幞头之下戴上“巾子”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更加平整固定。平展下垂的幞巾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走起路来飘动尔雅。

这种幞头轮廓没有直角幞头那么硬,比较圆润,下垂的帽翅显得灵动轻便,适合在平时休闲的场合佩戴。

宋代时垂脚幞头很受文官和学士喜爱,看上去文质彬彬。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 交脚幞头

《清平乐》第3集有一个场景是:参加科举考试后中举的选人站在广场上等待。

大家可能不会注意到站在四周穿红衣服的侍卫:他们穿着红色的衣服,头戴一种两脚翘起于帽后相交成交叉形的幞头,叫“交脚幞头”。

这些侍卫应该是属于礼部的工作人员,是小吏级别的。

我们在《东京梦华录》里第十卷也有看到一些交脚幞头的记载:如穿紫衫,跨坐在象颈上的训象者;也有跨马的驾行仪卫等等。

由此可见,戴交脚幞头的人都是宫中地位、等级比较低的工作人员。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 无脚幞头

在剧集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没有“脚”的幞头:

从范仲淹到宫中宦官,从科举考试中举的选人到宫外的百姓等,都戴着各式各样的无脚幞头。

虽然这些人的身份、等级、职务完全不同,所戴的幞头在材质、造型上也都有差异,但是不可否认在宋朝时,幞头的风真的很大,全民皆戴。

剧中范仲淹是这种无脚幞头的忠实爱好者,光第3集就换了两种款式。

他戴的无脚幞头和科举考试中举的选人们戴的很接近,都是软裹巾式,宋代的文人墨客都很喜欢戴。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左1.2图为范仲淹;右1为状元王尧臣

剧集中,街上的百姓和酒店里的店小二等,也戴各种软裹巾式幞头,这是符合史实的。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找到很多戴无脚幞头的百姓。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清明上河图》人物细节

在宋代,“巾”和“帽”的界限不是很明晰,很多以巾命名,实际上属于帽子。而且不分阶层,从天子、官员,到文人、百姓都戴。百姓只是不能戴直角幞头。

此外,剧中的宦官也戴无脚幞头,这种幞头材质是硬的,前低后高,帽顶呈“M”形,前额外围包了一圈,中间开叉。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戴无脚幞头的宫中人员有跨马的驾行仪卫,还有挟车卫士等等。

可见也是身份等级较低的人员,和戴交脚幞头的差不多。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清平乐》剧照:太监总管 张茂则

怎么样?小伙伴们看懂了吗?

写在最后:

从宋代的“幞头”文化来看,这是一个重礼仪的朝代,从天子到平民,都以戴巾帽为雅。同时,宋代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很深,体现在穿着上就是简单朴素,清心寡欲。冠帽也不例外:各种形制的幞头给人一种“修敬”的美感,但稍显拘谨。总的说来,宋代好似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带着浓浓的书卷气与淡淡的墨香,温如玉,世无双。

看《清平乐》,最抢戏的居然是一顶帽子?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