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科技林晴:風險管理一定要走在危機前面

北京時間晚上10點半,身在美國的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智科技”)首席戰略官林晴結束了與我們的越洋訪談後,還有幾個會議在等著他。過去的兩個月,林晴與睿智科技的同事們一起,以平均每天四五場會議的節奏,與國內的銀行客戶進行技術、產品、風險防範等主題的討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反饋。

林晴有近三十年的信用卡、小企業信貸、對公風險、房貸及反欺詐風險管理經驗,是消費金融風險管理的資深領導者,曾擔任摩根大通銀行董事總經理和美國運通公司首席信貸官。作為美國信用卡及消費金融業界的少數幾位華人領軍人物之一,他被譽為“華人風控圈的最高成就者”。


睿智科技林晴:風險管理一定要走在危機前面

睿智科技首席戰略官林晴在一本財經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上發表演講


在全球新冠疫情發展仍未看到止境的當下,林晴多年的風險管理從業經驗和智慧,無疑能為國內金融機構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供許多有益的借鑑。

如何面對疫情造成的影響

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弗里曼講席教授白重恩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全球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很大,但是跟2008年相比很不一樣,用不著驚慌失措;另外,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正面影響,比如數字化戰略的加速實施和一些產業的重組。

對此,林晴表示贊同。“經濟規律不可抗拒,如果疫情幾個月就過去,各行業都可以很快恢復。金融機構主要是要做好客戶關懷,該減免的減免,該緩和的緩和,該停止的停止。”林晴表示,“但是如果出現持續的經濟下行,客戶的償貸能力會受到明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金融信貸工作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林晴看來,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怎麼樣,客戶人群怎樣分佈,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看,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在經濟週期衰退和蕭條階段之前風險控制策略比較激進的話,金融機構的下探客戶人群較深,面臨的問題會較大;如果相對比較保守一點,表現則會好一些。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要有所動作來應對週期,如調整風控策略、營銷策略等。

林晴認為,要評估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首先需要看它的資產分佈,評估每一個資產分組、分群在經濟影響之下出現了什麼情況,後果是什麼。他表示,以前大家都會做壓力測試,但那都是在假設情況下進行的,如今在真實環境中做壓力測試,需要金融機構將壓力測試進一步做深,看看哪些資產會發生變化,哪些變化可控,哪些變化不可控。“如果金融機構在前期對資產分組較合理,對風險資產的管控較好,那表現就會好一些,受經濟變動的影響就會稍微小一些。”

林晴提出,金融機構要有及時修正風險敞口的能力。他以信用卡為例說明,一般而言,信用卡用戶都有信用額度,根據用戶目前的欠款餘額確定其還可以再借多少,因此再借多少的風險是可控的,但這些也要根據經濟情況及時進行修正。“金融機構有催收業務,經濟波動時如何照顧客戶困難,同時又不影響自身的資產表現,這些工作都有風險管理的內容在裡面。”

在林晴看來,雖然事實證明,金融科技的有效投入有助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儘快地恢復,但在經濟週期的衰退和蕭條階段,一般少有銀行花費太多去引入科技,搭建系統,但這樣又會影響其在經濟週期的復甦階段快速恢復。所以,金融機構更要將風險防範的工作做到前面。

變則生,不變則死

林晴認為,風險必然會產生,金融機構要成功應對,一是要有前瞻性,在整體風險策略中要預計到最壞情況,並做好相應的措施;二是在應對的戰術上,需要一整套金融科技和大數據作為支撐,及時進行應對。

睿智科技一直在深耕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其強項正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幫助客戶做好風險控制。睿智科技的拳頭產品“大數據評分”早已為國內排名前列的包括大中型銀行、區域性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在內的諸多金融機構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能夠對形形色色的消費者進行精準的信用評價,已經得到了業內諸多客戶的實踐檢驗,證明了其在大數據洞察領域的專業能力。

具體而言,睿智科技可以與銀行現有的風險管控共同形成多視角、全方位的風險管控體系。銀行內部的評分較為側重銀行內部信息,如客戶關係信息、其他貸款信息、金融資產信息以及客戶的申請信息等;而睿智科技的大數據評分產品更側重外部大數據信息評估,可以對運營商、金融交易信息、金融賬戶信息、網絡信貸信息等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及分析。

以信用卡為例,“銀行要評估資產質量,需要對客群進行精準分層,而我們的大數據洞察力可以幫助銀行把這些客戶分析做得更好。”林晴表示,睿智科技不擁有任何數據,因而能與全國最好的大數據權威源結成合作夥伴,睿智科技還獨家創造了數據不落地、不留痕、不存儲、不披露的方式,用精密算法評分來發揮大數據洞察力在風險控制方面的優勢。

“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林晴表示。

如今,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的引用、應用與融合已成為全球趨勢。據安永發布的《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採納率指數》報告顯示,全球平均金融科技採納率已上升至64%,而中國內地和印度的消費者金融科技採納率同為87%,並列全球首位。

新冠疫情加速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的採納,但即使沒有疫情因素,金融科技也早已成為金融機構參與競爭的不二利器。對於大多數銀行來說,它們面對的挑戰絕不只來自其他各類金融機構,也來自銀行之間金融科技應用化程度的比拼。從2019年各上市銀行的年報中不難發現,金融科技戰略已成為它們的標配。目前,銀行正處於“變則生,不變則亡”的境地,金融科技或許會成為其增強競爭力的最有效助推器。

要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有所準備

1990年,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林晴就被特邀加入了美國運通公司。在那裡工作的19年間,他曾擔任消費信用卡、小企業信用卡及全球對公業務的首席信貸官,併兼任運通公司授信及信貸策略委員會主席及美國運通銀行董事會成員。作為核心領導團隊成員,他主持制定了核心產品、客戶群、風控策略及營銷策略,並負責業務條線內包括風險、營銷及財務營利所有的量化分析及模型,創立了目標統一的決策體系。

2009年,林晴加盟摩根大通銀行,任董事總經理,負責量化分析、大數據建模、信貸決策系統、組合管理、風險預測及壓力測驗。在摩根大通銀行的八年多時間裡,他有效地融合了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並主持制定了摩根大通銀行的風險偏好體系,創建了業內領先的信貸決策體系,把風險偏好與每一筆信貸決策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金融風控領域很有發言權的林晴坦言,成為行業專家的關鍵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苦幹”,“沒有太高深的理論和決定因素,只有通過不停強化地學習和工作去積累。”

最近幾周,林晴及睿智科技的同事們與客戶開了30多次會。“風險管理者不是算命先生,我們算不準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風險管理者要對經濟有理解,要知道大概趨勢是什麼,而且要對未來發生的最壞情況有所準備。”林晴表示,“我一直在強調一個原則:風險管理一定要走在下一個經濟週期的前面,經濟下行發生以後再採取行動,將是非常被動和尷尬的。”

林晴非常贊同有“美國鍾南山”之稱的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說的一句話,“大意是說,要等到所有的情況都清楚了以後再來採取措施,就太晚太晚了;一定要在看到事情有可能發生壞情況的時候,就趕緊採取措施,才能控制住局勢。”

“誰都不知道未來的經濟趨勢是怎麼樣的,未來的風險概率可能大,也可能小,風險管理就是要在萬一出現很壞的情況下,通過事先預設的機制實現對風險的管控,將損失降到最低。”林晴說道,“這才是風險管理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