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咱们都知道科举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方法,和现在考公务员差不多,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想通过考试一举成名。


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多少穷书生指望着一朝考中,走上人生巅峰,从此高官厚禄、一生无忧。看看范进和周进就明白,为什么他们窝囊半生、屡试不第还要如此锲而不舍的参加科举,甚至变得疯癫。


就是为了头顶这项乌纱帽,无数的举子们都打了鸡血一般嗷嗷叫着往科举这根独木桥上冲,比现在高考、国考残酷得多。人人都希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但科举终究是残酷的,想通过科举一举夺魁的人有增无减,考上的就只有那么几个名额,于是更多的人就是年复一年的报考,名落孙山,再考。如范进虽然辛苦了半辈子但好歹考上,成了别人口中的“范老爷”,更多人则默默无闻凄凉的死去,成了炮灰。


现在考研、考公等辅导机构宣传的热火朝天,什么“红皮书”、“四套卷”、“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种辅导资料铺天盖地,在教育并不普及的古代,是否也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参考资料对科举的士子们进行辅导呢?


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还真有,您千万别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古人把培训机玩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丝毫不逊色于现在。

宋代培训达人吕祖谦老师,进士出身,吕学鼻祖,他办的学院就有相当的课程,是专为科举而生,几乎相当于现在的“中公”“华图”。

吕祖谦老师出一种类似于《三年模拟五年高考》的东西,还有各类辅导书,黄皮的,故而称作“黄册子”。宋诗所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说的就是黄册子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辅导学生考高分儿。


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但宋代人普遍鄙视黄册子,认为应试教育不能为朝廷培养真正的人才。然而鄙视的话,并没什么卵用。因为黄册子在当时千万人过独木桥就是管用,考生用这个,就是比不用的考得好。

朱熹以前很烦吕祖谦这一点,认为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就可以了,学问做好了,科举自然能考好。但实际上,考试和学问真是两码事。就像高考,你学问再大,不明白考试的章程,不知道应对科考的技巧,也是十分不行的。朱熹的儿子朱塾,水平不能算差,就是屡次都考不上,又没老师敦促,十分贪玩,最后也只得送到吕祖谦那里复习去。


古代科举的“中公”、“华图”


元、明、清的科举培训,比现在“高三”有过之而无不及,比现在培训机构更虐、更严苛,学校会给适龄学员发放各色教育心得和科场指南,也就是现在的考试大纲。那时候是宗族制度,所以也有科考大族。因为往往是某个家族的教育搞得非常好,考中的特别多,这个家族的前辈,就更有可能教育出高分子弟。譬如王世贞家,四代出了十个进士,这种情况可以类比现在高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现状,其实这种问题早就存在。

总之,把“国考上岸”的人和举人、进士划等号,不是没道理,古代确实是有“上岸者辅导”这个工种的,科举时代的“中公”、“华图”也是很专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