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该不该被过度消费?网友评论不一,众说纷纭

鲁迅该不该被过度消费?网友评论不一,众说纷纭

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不晓得鲁迅先生的大名,甚至还能说出一两句为人熟知的至理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还有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当你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仿佛已经有了鲁迅先生的智慧,看起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不像是什么难事。可是这就够了吗?

最近这段时间我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看了个大概,《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还有各种杂文集,纷繁错杂,浩如烟海,一瞬间对于鲁迅先生的敬意把所有作品叠起来的高度都要深上几倍,一个人的智慧可以被转载,被消费,那么本就是燎原大火的智慧便能爆炸式的广泛传播。

至今为止,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时不时看到:去“鲁迅化”迫在眉睫的口号,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鲁迅先生一直都是冷峻清醒,甚至是有点不近人情。觉得他的笔下都是深恶痛疾世上的不公不仁,国民精神的麻木和劣根性。他像是一位仅仅拿着笔就敢身先士卒的战士。比如我们熟知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等,无一例外的可悲之人,鲁迅先生在描写他们的时候,是丝毫不吝啬笔墨去突出他们的愚昧无知,顽固不化。然而凡是这个世上的人,只要存在,怎么能没有烟火气呢?只是当时那个大环境给鲁迅先生的同情和不忍都裹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所以吐出来的话不时地会带上冰棱子,凉的彻底,使人清醒的也快。

鲁迅该不该被过度消费?网友评论不一,众说纷纭

现在网络上鲁迅先生用表情包又打开了一层知名度,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说的一些不管是歪理还是正经话都冠以“鲁迅说过”,而且恶搞的手段还层出不穷,上某宝一搜,甚至还有同款宣传口号横幅,我不清楚这个横幅会被什么机构使用?学校肯定不行,公司也不恰当,社会街道宣传标语吗?仿佛也不行,所以这个存在的原因显而言之,娱乐,为了娱乐而娱乐。我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可见玩笑开多了,敬畏就没了。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以一个女子的观察细腻的角度再现了鲁迅坚硬背后的柔软和可爱。鲁迅先生会点评萧红的服装颜色搭配,怎样穿得体,别人看着也赏心悦目。他讨厌寄信给他的青年人写字潦草,但是他还是会仔仔细细地展读。在家里用自己的原稿包装油条也毫不介意。喜欢喝花雕酒,爱吃黄花鱼。和平凡人也无二区别。许广平先生说,鲁迅先生喜欢在下半夜工作,他的背影在灯光的映照下异常的高大。为什么呢?

因为黑夜足够黑,从灯上发出的光照在他身上不够明亮的话,那么他便自燃,笔下写的全是光明,因为他更愿意见到周围的年轻人能够进步觉醒,在黑暗中做火把,光明中又甘愿做星簇。他一生热爱孩子,因为那是希望。

我们从很多篇鲁迅作品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可爱之处,不管是雪地里捕捉鸟雀,暗夜里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偷吃毛豆,还是在金黄的圆月下看十一二岁的闰土拿着钢叉刺猹。也不妨理解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网上叫嚣着要减少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而往往是那些对于鲁迅先生知之甚少的人,若是真是了解鲁迅,我们可以在小学的时候背诵鲁迅对于故乡的趣事景物描写,只需知道他对故乡充满了喜爱。初中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点,他的故乡发生了变化,除了喜爱还有追忆。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理解什么原因造成故乡的剧烈变化。大学后,我们的眼光就可以从故乡上升到社会,原来鲁迅先生如此苦心孤诣,用心良苦。

我们可以在怀有敬畏和尊重的前提下消费鲁迅,如同前段时间华春莹讽刺蓬佩奥先生的行为举止,与祥林嫂一般无二。而不是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把鲁迅先生的话拿出来遛一遛。我们国家有了鲁迅是幸事,如同国外的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一样,皆是世界文化瑰宝。

鲁迅该不该被过度消费?网友评论不一,众说纷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