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每年4月份大閘蟹的實際養殖管理過程中,時常會發生水體渾濁現象。為此,養蟹者說技術服務中心總結了一些經驗與常識以便於大家在日常管理中積極而科學地應對!

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一、新開塘口直接的物理因素

新開塘口,含沙重的塘口一般在大雨過後,導致水體泥渾,水體懸浮物質過多,電離層失衡而出現水渾,其中具體表現為由直接物理因:

①強暴雨衝涮地表沿岸(池梗)帶入大流量泥漿產生的嚴重混濁(主要為黏土顆粒)。

②較大風浪衝刷下風埂岸、尤其是淺水條件下風力導致水的運動引起水層混合作用。

③在具備上層水超過4℃、且氣候晝夜溫差較大而同時水位較淺的條件下,白天水體受熱處於“正分層”,夜裡上層水向外輻射強烈而降溫較快、密度增大,整個水層發生從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轉,帶起了部分沉積物。

這恰恰通常在處於春季中後期(4-6月)、多為淺水的蟹塘中,極易經常性出現,因日復一日、週而復始的長期作用形成了疊加效應,導致混濁出現的時間相對較長、混濁度相對較高。

之後夏季高溫悶熱天遇暴雨強風之後也會發生水體垂直混合流轉而出現混濁現象。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較淺,實際平均水深大多為0.7-0.8米,這是長期以來出自於期盼“增強光照、提高水溫,加快促進河蟹、水草進入生長期”而形成的一種共性繆識或誤區,也可以說是“通病”。

很多時候,如果邊溝水位過淺,在淺水條件下,實際既不利於大閘蟹蛻殼生長(加重了時常所發生“倒春寒”的負面作用程度,水溫變化加快,且溫差變幅較為懸殊,影響幼蟹當年第一次蛻殼的成活率)。

同時也極易導致水體垂直混合流轉,並較長時期地反覆作用產生嚴重混濁。因此,春季水位不宜過淺,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二、間接的水體生物動態因素

一般多發生於,上半年春夏之交,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塘口清雜不徹底過度繁殖產生的大量泥鰍或河蟹因餌料嚴重不足引起強烈覓食活動,使水變得混濁,並且水體混濁度在一定程度上與水草種群覆蓋率成負相關。一般連續陰雨天暫停投飼後就極易出現。

只要清淤(保留10釐米左右)、消毒、曬塘到位,泥鰍就不會因此成害,這類塘口清塘時採用茶柏全池潑灑,清除效果尤佳。另外應注意合理的投飼量以保障河蟹攝食所需。


②橈足類(蟲類)的大量繁殖及塘口肥水過頭,引起的藻類瘋長,隱藻過多,較易發生在進行過為期不長淺水塘口,即所謂間隙性水體。目前,塘口底棲常見的多為蚌殼蟲,紅線蟲,蠕蟲等,通常發生在5-6月,低棲蟲大量出現在水體底層,挖掘泥土使水體變成泥湯水,對伊樂藻,剛發芽生長的輪葉黑藻,水韭菜的危害極最大,且多為毀滅性的。

中低棲蟲類是黃顙魚、花鰱等天然餌料之一,塘口放種時可考慮套養如黃顙魚3-5尾/畝(體長約8釐米)、花鰱3~5尾左右/畝(規格0.25-0.5千克/尾)等,既能增加養殖效益,又有利於食物鏈結構合理,較好的發揮生態調節作用,其中也包括對蚌殼蟲,輪蟲,沙蟲等底棲蟲類的控制。

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蟹塘的蟲子屬於蟹塘

③現在,有些塘口水色有時會呈灰白色,表現水體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懸浮有機質較多。建議目前,合理使用一次二氧化氯泡騰片消滅抑制藻類。再通過對淤泥層補償一些微肥的合理控制,確保目前伊樂藻等水草良好生長,並在大閘蟹一殼後,集中殺滅浮游動植物一次,基本就能得到較好的處理效果。

④沉水植物,在春季生長時,因光照不足,光合作用過少,會產生生物性脫鈣作用,產生鈣化物沉澱在伊樂藻表層葉片,形成掛髒粉硬粒。沉水植物長期生長過慢,水環境自淨功能失衡,導致水渾情況,建議適當換水,並施加伊樂藻追肥2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同時注意對根根部的養護,15天左右施用“鉀肥加磷酸氫氫鉀”。或用“含硅元素”的肥料,選擇晴天的9:00前兌水全池均勻潑灑。

塘口下雨後水渾解決方案參考建議:第一天,塘口雨後天晴,適當換水,使用含酸類碳源補充、穩定藻相,第2天用含絮凝成份的水處理劑處理一下,然後使用石灰水消毒。

以上觀點,僅作參考!

4月份河蟹塘水渾、草不長、蟲子多,養殖戶應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