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南疆佛國”大理段氏的家族統治

大理國,是從公元937到1253年期間存續於我國雲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很多國人是通過金庸的小說而瞭解大理國的這段歷史,在金庸的筆下,大理國總有高僧秘籍神人出現,使其充滿了異域神秘之色。其實大理國在歷史上的確有過其輝煌燦爛的文明,其統治家族段氏,原為南詔著姓,但到南詔後期,家道已經中落。

南詔國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取代後,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也先後取代原先政權建立統治。

元代“南疆佛國”大理段氏的家族統治

大理國當時局勢圖

後段思平成功取得滇東三十七部支持,取代楊幹貞的大義寧國,草創建政。大理國隨後便以陽苴咩城為首都,在雲南地區統治長達316年,幾乎和宋朝共始終,最終滅於蒙古人之手。

儘管大理國在外交上向來臣服於宋朝,但政治上、經濟上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大理政治文化。

而到元代時,蒙古人又以原大理國為基礎,設置了雲南行省,段氏在雲南地方仍然扮演著地方豪強的角色,直到明朝佔領雲南為止。

元代“南疆佛國”大理段氏的家族統治

大理國梵像卷

雖然有不少文獻都說大理段氏祖上為武威郡人,但今當代學者考證,段氏為雲南當地的白族人。

到大理國後期,段氏統治基本上是有名無實,朝政大權盡掌握在高氏家族手中,而高氏家族的高升泰一度取代段氏成為大理國主。

由於大理國後期皇帝並不享有實權,因此後期大部分皇帝都醉心於佛教。而高氏家族的內訌也極其嚴重,即使沒有蒙古人的入侵,其覆滅也不久矣。

蒙古遠征大理

自1207年建國以來的蒙古汗國,通過連續幾十年的南征西討,其國家實力幾乎達到頂峰。

1234年,蒙宋合力滅金後,兩國直接呈現對峙局面。南宋“端平入洛”軍事行動以失敗收場後,蒙古對南宋便採取了全面的軍事進攻,只是在川蜀、襄陽一帶遭到了南宋的猛烈抵抗。

受此挫折,蒙古人決定採取空前絕後的大迂迴戰術,經吐蕃、大理向南宋發起進攻,以達到滅亡南宋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斡腹之謀”。

對南宋來說,蒙古在南宋邊境上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會受到南宋方向的注意,更不用說“斡腹之謀”這樣的遠征了。

早在1236年左右,南宋人吳昌裔所上的《論湖北蜀西疏》中便直言蒙古假道大理伐宋的可能性,同時他還表示早在十年前,便聽說蒙古有這個打算了。

不過當時吳昌裔所言,應該多是傳聞。

吳昌裔上疏後,南宋時不時就有人上疏朝廷蒙古人的這種動向。1246年,是南宋人對“斡腹之謀”的擔心達到了最嚴重的一年,多人先後均向朝廷提出了防範蒙古“斡腹之謀”的建議。

1251年,原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之位。蒙哥汗即位後,便對宋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1252年,蒙哥汗正式以其弟忽必烈為統帥,遠征哈剌章(此為蒙古人對雲南地區的稱呼)。

忽必烈的這支遠征軍於當年秋季九月出發,十二月渡過黃河。

次年(1253年)春,過寧夏,四月出蕭關,駐六盤山。

八月,至臨洮。

九月,至忒剌(今達拉溝),隨後蒙古軍分兵三路朝大理國進發,並遣使臣前往大理國招降,後使臣因道路不通而回。

十月,蒙古兵過大渡河。

十一月,蒙古兵過瀘水。

關於蒙古軍隊的行軍路線,多年以來,史家爭議頗多,學者石堅軍認為蒙古軍進軍路線如下:

西路軍路線:

忒剌、迭部、阿壩、馬爾康西北、壤塘、爐霍、甘孜、德格、白玉、西藏貢覺、昌都、芒康、鹽井、德欽、小中甸,隨後進入大理境內。

中路軍路線:

忒剌、迭部、四川若爾蓋、紅原、馬爾康、滿陀、色巫絨、九龍、木裡、雲南永寧、奉科、大具、麗江、鶴慶、鄧川、上關,隨後至大理城下。

東路軍:

甘肅迭部經四川松潘、茂縣北部、黑水、理縣、邛崍山脈、小金、金湯、瀘定縣嵐安、沈村渡、得妥南下,隨後至黎州白水村,並在此渡大渡河過青羌地界,再經大理建昌府,此後經四川西昌、會理、雲南永勝縣、永勝縣順州,,橫渡金沙江至鶴慶,經鄧川、上關而至大理城下。

元代“南疆佛國”大理段氏的家族統治

忽必烈平大理路線示意圖

相傳,蒙古軍行至金沙江,正苦於無渡江之策時,他們發現當地人用羊皮加工製作成口袋皮囊後,再往裡面吹氣便能作為漂浮工具,以此渡江。

當地人製作的這種皮囊叫做“革囊”,而蒙古軍也大肆利用這種革囊和筏子成功渡過了金沙江,史稱“元跨革囊”。

元憲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蒙古大軍抵達大理城下。大理國主段興智和權臣高泰祥出戰不利,當即棄城潛逃。

忽必烈率領蒙古軍攻下大理城後,聽從了姚樞、劉秉忠的建議,沒有進行屠城,而以安撫為主。高泰祥潛逃至姚州,正準備糾集援兵時,蒙古大軍已兵臨城下,不敵被俘,斬於大理城五華樓下。

短時間內,蒙古軍所到之處,皆望風而降。

1254年秋,蒙古大將兀良合臺再破善闡府城(今昆明),俘虜大理國主段興智。

隨後,兀良合臺繼續東征西討雲南周邊小國,到1257年,雲南全境都為蒙古所平。

“依漢故事,以西南夷為悉為郡縣”(《元史·兀良合臺傳》)

而兀良合臺請蒙哥汗從之,仍委派兀良合臺鎮守大理。

兀良哈臺兀良哈臺(蒙古語:ᠥᠷᠢᠶᠠᠨᠺᠠᠲᠠᠢ,鮑培轉寫:Uriyanqadai;1201年-1272年),蒙古帝國窩闊臺汗、蒙哥汗時大將。兀良哈氏,速不臺長子。早年曾充當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後來參加拔都(成吉思汗大孫)西征,又從忽必烈滅大理(雲南)吐蕃及安南戰爭,最後參與會師攻宋。晚年被解除兵權。 阿術(Eguil)兀良哈臺子,1256年...

元代大理段氏總管

段興智被蒙古人俘虜後,受到了禮待,他及其叔父段福還被送至北方朝覲蒙哥汗,並受到了賞賜。蒙哥汗則允許他倆返回雲南故地,復領大理國舊部。

段興智去世後,忽必烈命段興智之弟段實(段信苴日)總理雲南,

“自各萬戶以下皆受其節制”。(《元史·信苴日傳》)

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以其子忽哥赤為雲南王,下設宣慰司負責行政,都元帥府掌軍事。

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在原大理國的基礎上建立了雲南行省,並以賽典赤為平章政事,同時將雲南行省從大理移治中慶路(今昆明)。

元代的雲南,可分做三個系統,即行省、宗王和大理段氏為代表的地方土司土官勢力。

在賽典赤主政雲南時期,把原先軍管時期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分別改製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縣令或縣尹。

全雲南行省共三十七路,大理路軍民總管府為其中一路,路治陽苴咩城(即大理城),領府二、州五、縣一。

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授段實為大理等處宣撫使,後又晉為大理、威楚、金齡等處宣慰使、都元帥,並世襲大理軍民總管一職。

整個元代共十二任大理總管,分別為:段日、段忠、段慶、段正、段隆、段俊、段義、段光、段功、段寶、段明、段世。

雖然段氏家族在元代仍然世襲大理總管一職,但和以前的大理國相比,其轄境以及權勢均大大縮小。不僅如此,段氏家族手下的文武大臣也基本仍舊,多為高氏、楊氏、趙氏家族後裔。

而元朝為了鞏固自身在雲南的統治,對段氏也是正反兩手政策,一面削弱段氏的權力與威望,另一面則不斷拉攏利用段氏。雲南王也直接坐鎮大理,以監督段氏動向。

總而言之,元朝政府對段氏的駕馭還是卓有成效的。

段氏在整個元代,對元政府都採取了恭順聽命的忠誠態度,不但多次入京朝覲,還積極派遣軍隊跟隨元軍出征。

大理段氏的覆滅

元代後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內訌、分裂問題,農民起義嚴重,在雲南地方上也是如此。

1363年,明玉珍出兵攻雲南,元朝鎮守雲南的宗室梁王不敵,反由大理總管段功出兵破敵。也因此,梁王表奏段功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

但很快段、梁雙方矛盾突然變得不可調和,以至於段功被梁王設計殺害。

而段功子段寶則被部下擁代為繼任大理總管,與並梁王彼此攻伐不休。後不得已,梁王只得承認段氏自治的地位,與其劃地而治,同時給予其雲南行省左丞一職。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同年明軍攻下大都,元順帝出逃大漠。明朝基本平定全國後,段氏也表現出了積極歸附的心意,也曾派使臣前往南京,但因受阻未能抵達。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派人勸降雲南梁王,梁王不從。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軍進攻雲南。

元代“南疆佛國”大理段氏的家族統治

傅友德影視形象

當年底,明軍大破梁王所部元軍,進駐善闡。此時代為大理總管的段世(末代大理總管段明的叔父,段明死後代理)遣使致書,請求依唐宋故事。

傅友德不聽,強烈要求大理段氏投降。段世第一次致書遭拒後,又兩次致書傅友德,結果這次觸怒了傅友德,並遭到了他的猛烈進攻。

洪武十五年三月,明軍攻克大理城,段世及段明的子嗣被俘。而後,明王朝也未在大理沿襲元代的安撫政策,相反對大理段氏採取了殘酷鎮壓政策。

明朝一方面破壞焚燬當地民族文獻古籍,另一方面也大肆從重處置段氏這樣的地方豪強。第三也未在大理地區繼續保留類似大理總管的類似行政區劃,也沒有任用段氏舊人統治當地。

很快,段氏在大理地區的影響力就逐漸消亡了。段氏在大理持續四百五十年之久的統治,終於在明初畫上了句號。

參考文獻:

  1. 段玉明《大理國史》
  2. 黃淮、楊士奇 等編《歷代名臣奏議》
  3. 溫海清《再論蒙古進徵大理國之緣起及蒙哥與忽必烈間的爭鬥問題——以“斡腹之謀”為主線》
  4. 程文海《世祖平雲南碑》
  5. 石堅軍《忽必烈徵大理路線新考》
  6. 張錫祿《元代大理段氏總管史》
  7. 宋濂 等《元史》
  8. 諸葛元聲《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