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中醫的偏與全

我所認識中醫的偏與全
我所認識中醫的偏與全

1、天下沒有不“偏”的中醫,“偏”說明有特長,是優點,是長期臨證的結果,古今歷代名醫大家哪個不“偏”,就是仲景亦對桂枝很感興趣。但是不能“偏激”,真理多走一步就錯誤,說“陽”多“陰”少,或“陰”多“陽”少等等,那是經常找他看病的那堆病人。沒有普遍性,這跟到飯店吃飯是一樣道理。

2、沒有“十全”之醫,不要相信書上說的“百發百中”做到十之六七已經是高手了,那位老師同道不信可以自己做做統計,就做你善長的那個病,甚至會療效低的讓你吃驚。

3、要團結,不要鬥爭,更不能不經大腦的隨意詆譭他人,千萬要善於學他人優點,再差的醫生也會有他的獨到見解。

4、中醫有“理論派”與“實戰派”之分,理論型醫生容易以點帶面,治好一個病以為天下的病都是這樣,還把他發揮成幾大本書,靠看病吃飯的實踐型醫生常用藥不拘章法,以有效為準,缺點是說的道理聽不懂或說不明白。如果你是教書先生就多看“理論派”醫生著作,靠看病吃飯就多讀醫案,看那些薄的書,看實戰型醫生的書,《傷寒論》就很薄嗎?我的建議供您參考。

5、開始看“醫案”要看有頭有尾的,最好是用成方取效的那種,而且要一二劑就見效,臨床時好摹仿。可以有點間接經驗。在我行醫這個地方一二劑藥不效病人就跟你拜拜了,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找你看病,既使是你後來成名了。到你有一定臨床經驗,對中醫理論理解深時再廣讀各種案例。

6、經常到藥房看看,嘗一嘗藥味,認一認中藥長什麼樣,當然這一點,自己有中醫診所是最佳狀態,有條件的可在家裡搞個小藥房,有的中藥性味並不跟書上說的一樣。有很多人找我要把“蛤蚧”、“蜈蚣”研粉,怎麼操作到位?真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做的!

7、有空時把自己常用的方劑嘗一嘗,不是治病,劑量小點,就是嘗這個湯藥是什麼味,有助你對方證的理解,套用陳修圓的話說“別有神悟”。雖然看病不是做飯,據我考證中醫複方的雛形就是來自廚房,《傷寒論》中的處方,不管酸甜苦辣味道都很正,不象後世有的方子,看似平和,等到喝那口湯藥時,聞著都想吐。這種方子少開為妙。

8、“麻黃湯”沒有書上說的那樣利害,臨床上以不限治療傷寒表實證,普通風寒感冒咳嗽都可用,以不一定真要無汗,我經常給患者開這樣的方子,甚至一年四季的感冒都在用,十多年來的效果非常好,不過首先得把對脈辨對證。

9、用熟附子不必用到100g、200g,最多30g足也,我每次用附子,5克、10克、15克,照樣效果非常好。

10、幾百個方子是要記得的,雖然有的方子你一輩子都不會用到,但是有提升功力的作用,中醫只有達到由博返約時臨床療效才能穩定,治病才會有把握,一個病若你感到治法紛紜,可以說出幾十種證型方藥,那麼你就是還沒有完全掌握,我理解的真理都是簡單的,沒有那麼複雜,我近年來喜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胃腸疾病,療效可靠,有時把它當主藥,有時把它當佐使,有時用它治表,有時用它治本,目的就是一個:恢復胃腸虛實交替的正常節奏,請自己理解,別人的東西照搬照抄是不行的。

11、每一個“方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和人的秉性是一個道理,傷寒方尤其明顯,後世時方亦一樣,學方時不要只看治則功效,還要看它治的那些症侯或病,要學會找特徵,好好體會,有些方子用藥,主治,功效差不多但是臨床療效大相徑庭。這就是“方證”的意義,桂枝湯若你只知道“調和營衛”而桂枝湯症狀一無所知,那你肯定想不到用它,用了效果亦不會好。這就是傷寒方難用的原因。

12、看病時要寫好醫案,感受“方”與“證”的關鍵所在,不要開的方子這次有效,下次同樣的“證”又不知道用那個方了。同一患者同一個病,上次此方有效這次可不一定,辨證論治原則不能忘。

13、自己生病時儘量自己開藥吃,當你多數情況下可以搞定時,你的臨床療效肯定提高了很多。以藥試病不是壞事,西醫都還有診斷性治療,怕什麼,但是,你開的方一定要能說服自己。儘量用成方加減,不要亂堆砌藥物,書上說的方子驗案一定要自己理解了再用於臨床(當然有可能理解錯誤),要做有責任的醫生。中醫辨證準確,方證合拍是有難度的,症狀體徵有時與“證”並不一致,不是有A就有B的關係,有時我都想變成患者肚裡回蟲看看是咋會事!

14、對脈診至今仍不明瞭,我的體會是摸脈主要是感覺“氣”的變化,機體與病邪鬥爭時首先是“氣”動。而手太陰肺脈主周身之氣,百病生於氣,故摸撓動脈為準。舉個例子脈浮有時是“氣”升,也可能是正氣出表驅邪,或邪火內發,再根據兼脈,有力無力,症侯體徵定病位,病因,病機等等,自己體會吧,分清楚了你就不會把藥用反了,我對脈學十幾年在體會之中,不敢多言。

15、不會每個人都成為名醫的,但是一定不要做庸醫,事關生命,只要入醫行,審慎、認真的為學態度,是要時時刻刻牢記的,這是一老師前輩經常告誡我的,是我20年來的工作態度,不要天天撲克日手機,無所作為,要多訪高人多看書,人生要做的事很多,也不要做只為看病而看病的醫生,醫生也食人間煙火,也是個“俗人”。

(參考了我與同道的討論話題,如有不妥,可聯繫刪除,如您讀後有所同感,點贊和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