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写于1946年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里,他一方面记录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囚徒经历,一方面通过这些经历,阐述自己最重要的心理学疗法:意义疗法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弗兰克尔看来,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和最令人沮丧的情况下,生命也可以被赋予意义,意义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即便在痛苦和死亡中,也永不止息。

所以,弗兰克尔得出结论:我们生活的主要动力,既不是弗洛伊德所相信的愉悦,也不是阿德勒所标榜的力量,而是意义。

因为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便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集中营中,弗兰克尔通过观察发现,几乎所有囚徒都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

最初,他们进入营地时感到震惊,需要学会去人格化,重新调整自己。

之后,他们习惯了营地生活的残酷和冷漠,并只珍视那些有助于自己活下去的东西。

最后,如果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们的人格会面临解体,经受痛苦和幻灭,以及道德畸形的折磨。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这些人只追求活着,而不是有意义的活着,一旦失去了人生存在的意义,活着也可能变成一种煎熬。

这表现在,当有些人进入集中营,过往赋予他们人生价值的财富,履历,成功,学历,证件,都不再起作用,都无法证明他们时,这些人因为无法接受人生的幻灭,而陷入沮丧,丧失活下去的希望。

还有些人,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释放,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面临人生的幻灭,因为渴望的幸福不再到来,曾经的梦想也失去追逐的力量,最终他们发现,集中营造成的苦难,并不因为最终离开而结束。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以及自身面对困境的一个自省,弗兰克尔得出结论:很多时候,人们的心理反应不仅是客观事实的结果,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弗兰克尔认为:一切都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拿走,但只有一件事:人类的最后一个自由,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的自由……正是这种精神自由不能被剥夺,才使生命得以实现有意义和有目的性。

比如说,对于那些囚徒而言,当他们在集中营内保持内心的希望时,死亡和苦难也无法摧毁他们,一旦他们失去了希望,以及活下去的某种信念,他们会迅速枯萎下去。

而对于已经得到释放的一些囚犯而言,一旦他们不能学会转变面对厄运的态度,那么集中营的记忆就会摧毁他们一生,而相反,如果他们能够将这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自己也无法规避但需要战胜的苦难,那么他们的过往反而会滋养他们的生命。

弗兰克尔并不是凭空这样说,而是本人也在践行自己的理论。

作为犹太人,他们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本人经历了巨大的摧残,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活了下来。

即便人生遭此重创,他依然对生命充满热情,67岁学驾驶飞机,几个月后拿到驾照,80岁依然登上阿尔卑斯山。

这种面对厄运的韧性,完全源于他深知自己的人生所赋予的意义,因为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他得以接受这些苦难,并更好的生活下去。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弗兰克尔结合自己的经历,开创了意义疗法,不仅致力于帮助自己践行人生的意义,也致力于帮助更多人,进行人生的分析,以及帮助他们发现一生的存在意义。

他的理论现在来看有些老生常谈,这是因为人生意义的话题,已经被很多心理学家炒剩饭说过很多遍了,但作为创立者,在他的年代,这种说法非常令人耳目一新。

弗兰克尔的理论总体上非常简单,总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主要动力,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丧失意义感,容易导致人生陷入虚空,这是当前大规模神经症存在的根源。

这种存在的真空感,可以描述为虚无主义或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感到无聊,或者陷入焦虑状态。

由于生活没有客观或普遍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为生活所赋予的意义而奋斗,比如成功或者幸福。

弗兰克尔认为,正是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阻碍了幸福,同样,越是追求成功,往往也会离真正的成功越远,成功或幸福不能靠主动追求,这些只能成为追求意义所导致的衍生品。比如,一个人献身于比自己更大的事业,或关注超乎个人以外的更多人的福祉时,幸福或成功,有时会自然发生,随之而来。

所以,人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可以是工作,是爱,是责任,但不是为了幸福或成功而努力。

相反的,是你为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所投注的努力,顺带可能带来了成功,而你为了家人或爱人所付出的爱与坚守,可能顺带带来了幸福。

然而,由于生活总是面临着无法规避的痛苦,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实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面对痛苦的态度,来扛过这些痛苦。

因为无论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外在限制,我们始终有权选择我们是谁,在追求什么,以及如何应对。

我们充分可以利用内在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自由,赋予了我们人生存在的意义。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弗兰克尔给出了以下建议:

通过与环境以及他人的真实互动来体验现实:这点表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通过交流互动知道如何给予别人所需要的,并在这种给予中赋予自己存在意义。

通过创造力和自我表达来回馈世界:这点在很多艺术家身上可以得到体现,几乎所有从事艺术或文学工作的人,都会从很早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即通过创造力的表达,来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一旦无法去做自己所钟情的艺术工作,他们的人生就会因为丧失意义感而失去价值。这也是很多大艺术家一旦发现灵感枯竭,不惜结束自己生命的缘故。

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况时,学会改变态度:这点可以从近些年,比较热门的原生家庭问题窥见一二。很多人都有原生家庭问题,但有些人被过往的痛苦摧毁了,有些人却在某个阶段,重新夺回了人生的控制权,通过修复自己,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一个人,其实很轻易就能发现,自己是否找到人生意义之所在。

比如,弗兰克尔创造了「星期日神经症」一词,说的是当工作周结束后,很多人会突然感到沮丧,发现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聊而空虚,他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来打发时间。这就说明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之所在。

同样的,很多退休的人,一旦不去工作了,迅速就被击垮了,相反那些知道自己人生意义所在的人,反而在退休后集中于做自己热衷的事情,而让自己的人生得以更加丰富和充实。

当一个人的人生,缺乏意义时,就会容易走向虚空,或者陷入各种过度补偿。

比如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就是因为一些人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结果人到中年感到人生极度空虚,有些人尤其很多中年男人,便容易出现出轨,并通过打扮的更年轻,或者购买豪车等来填补这种虚空和失落。

而很多中年女人容易出现神经性焦虑,失眠,也是人生意义感缺失后的表现。

很多年轻人回避这个问题的表现是,致力于过分追求娱乐和轻松,依靠工业糖精,或者暴饮暴食,饮酒以及消费超支等,来填满内心的虚空。

短期看,似乎可以掩饰内心的虚无,可是长期看,只会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而不是采取真正有价值的行动,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比如说抑郁症的存在,你可以视为一场灾难,但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包括我,在经历过这种灾难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走在错误的路上,因为人生缺乏意义而让自己无力负荷自己的虚空,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提醒,去摆脱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角色,撕掉那些我们不想承担的标签,并发现自己真正的身份,从而赋予生活以意义。

一项国外研究显示:人生中发生的负面事件,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但是会增加我们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追求的是有意义的人生,那你就该明白:苦难也是有意义的,只要你换个角度去看。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便记录了一个摆脱过往幸福生活,而专注于寻找心中月亮的画家,在世俗眼光中,他无疑是不幸福的,但是因为他在践行自己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对自己后半生的生活反而是满意的。

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定义我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要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并用毕生去践行。

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告诉你: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对《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简单梳理和思考,选择这本书作为我们第三期玫瑰读书会的读物,倒不是因为我个人有多么喜欢这本书,而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书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弗兰克尔的生活态度,会给我们当代人带来很多启发。

而我个人也坚持认为,一旦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你就能承受任何生活施予的挫折,也能明白自己毕生在追求什么,并陷入真正内心的充实和富足。

拿我个人来说,今天很多几百万粉的大V都已经选择停更了,但是我一个阅读量不足几百的小小公号,依然坚持去写,去传播观点,根本原因在于我找到了除金钱外做这件事的意义,所以,即便数据非常不好看,我也能坚持日复一日的写作。

因此,回到我们本期要讨论的话题上来:你觉得最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我想了想,应该是可以一辈子坚持写作的人生吧,只要一辈子在写,一辈子有人在看,一辈子有观点的交流与更新,这就是我追求的理想人生。

当然现阶段的一个小梦想是,什么时候公号阅读量稳定在一千以上了,我的人生现阶段应该就感觉圆满了。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