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許烈士,寸心報知己,春秋明賢季子心許霞光寶劍,信義重萬金

撰文:道海尋真|武當三豐派聯誼會

寶劍許烈士,寸心報知己,春秋明賢季子心許霞光寶劍,信義重萬金

吳國公子季札像


春秋明賢吳國公子季札掛劍

引言:2017年10月份,在蘇州的某個大型文化園的餐廳,我第一次見到我的老師原蘇大和常熟理工學院的汪圭璋教授,席間我和幾位企業家和國學老師一起,我僅是作為一個虔誠的傾聽者,聆聽他講述的各種人生、歷史智慧。

在將要分別時,這位老教授為我講述了“季札掛劍”的歷史典故。記得他在一邊講述該故事時,他一邊要我大膽地接故事的情節。我說我沒讀過該故事,妄加臆測不太合適。但他還是試著引導我進入他的話題……憑著一些社會經驗和讀過的一些歷史人物志,我竟勉強把其中的一些情節給補上了。此次會面及思想上的難得交流令我終身難忘,故每遇重要事項而不能做出決定時我都會向其請教一二——我從未想過,一份文化之緣竟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成全的。下面我就把原故事詳細介紹下。


毛阿敏 - 歷史的天空 (2013版).mp35:16

來自武當三豐派聯誼會


春秋君子囯士之風:季札掛劍,比一諾 千金還要珍貴的無言信義

季子①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吳王諸樊的弟弟,因其賢義,吳王和其兄長及吳國國民都欲立他為王,但季札推讓不就。

“長劍許烈士,寸心報知己。死者豈必知,我心元不死。平生報國心,耿耿方在此。”這是明代詩人李東陽感慨季札對亡友守信所作的《掛劍曲》。季札被封於延陵(今常州),故又稱延陵季子。季札受封后,於公元前544年出使北方諸國。當季札途經睢地(當時睢寧地屬徐國)時,因平素聽聞徐君仁義,所以前去拜訪。

當徐國國君晤見季札時,非常喜歡季札所佩的寶劍,徐君雖然喜愛,但卻不便明言。而季札雖心知其意,無奈剛剛出使,寶劍是身份的象徵之一,不能在當時立刻相贈。《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有載:“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寶劍許烈士,寸心報知己,春秋明賢季子心許霞光寶劍,信義重萬金

▲ 俠客持劍劇照

季札出使魯、齊、鄭、衛、晉等國後,又經過徐國時,他打算把寶劍贈送給徐君,但是當他再次經過徐國時得知徐君已經去世。於是,季札鄭重地來到徐君墓前祭拜,“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與季札同行的人問他,徐君已經死了,你為什麼還將寶劍送給他?季札回答說:“我在心中早就把寶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去世了,就違反我的初衷呢?”後人為紀念此事,在季札掛劍處修建了“季子掛劍臺”。據睢寧舊志載:掛劍臺在睢寧西北50裡處(今雙溝、蘇塘一帶)的故黃河岸上。

季札對朋友重允諾、守誠信,獲得了世人的尊敬,“季札報徐君,冢樹掛劍鋒。至今泗水南,高臺遺芳蹤。”這是明代楊於臣在《詠睢寧》中對季札誠信之舉的讚頌。“季札掛劍”這一典故不但被廣泛流傳,季札掛劍還作為誠信的象徵和後人學習誠信,守信用的經典榜樣。

寶劍許烈士,寸心報知己,春秋明賢季子心許霞光寶劍,信義重萬金

▲ 春秋吳越寶劍代表力作:越王勾踐劍


注:

①季札 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曆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於江陰申港東南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去世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以上部分圖片、內容源自網絡,作品觀點僅代表本人,與本平臺無關,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