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質疑課文,是不是老師作業佈置太少了?

又質疑課文,是不是老師作業佈置太少了?


最近時不時就會冒出某地的小學生質疑語文課文的話題出現。第一次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新鮮,會覺得小孩子有反思和質疑的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好榜樣。

可是在接二連三的質疑中,我就開始反問:是不是因為老師的作業佈置的太少了!

任何人在小年紀的時候都會有好奇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事情也無可厚非,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語文本來就不是特別嚴謹的科學,需要觀眾豐富的想象力來勾畫美好的故事意境。如果用科技嚴謹的態度來學語文本來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縱容小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文學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走的更遠。我們翻看經典的小說作品,無一不是情節跌宕起伏,故事懸念迭出。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力帶領我們跨過山和大海,穿越過人山人海,讓我們體會到豐富的人生,不一樣的世界。如果作者用刻板的語言去描述那些畫面和情節,那麼讀起來還有什麼美好可言!

家長應該和老師一起守好文學的底線。家長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孩子不方便在學校提出的問題,家長應該給於適合的解釋。對於此種問題,我覺得最好的一個解釋就是,這些都是作者發揮想象力的創作,我們只需要體會其中的意境。

對於越來越多的孩子質疑教材,我覺得家長是推卸不掉責任的。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家裡的掌上寶貝,生怕孩子一丁點的不如意,所以事事都依孩子,時間久了便養成了孩子過於苛責的這種毛病,小時候影響不大,但是長大後卻後患無窮。

我小時候也曾經懷疑過很多事情,甚至覺得老師的講解是不是有點多餘。老師在課堂上總是講為什麼,作者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特別是在講解魯迅的文章時。我當時在心裡嘀咕:我怎麼知道啊,或許作者僅僅就是這樣想了而已,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並且我們為什麼要知道人家為什麼,他為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總覺得老師有點沒事找事的意思。

可是我最終也沒有說出口,只是在課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直到成年以後才明白這些個中緣由,不僅知道了文學作品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也明白了作者寫作的目的。

我現在時常後悔當年在這些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如果早點能明白這些道理,恐怕我其他學科的成績會更好一點。所以,我覺得如果有孩子有這方面的困擾家長給於耐心的解釋就行,不必非要追根究底。

我不得不說,這個小朋友有做槓精的潛質。鷸蚌相爭這種約定成俗的成語都能質疑,我還是覺得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少了。


文章原創,謝謝關注點贊!儘量別取笑關注,拜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