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考研——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治風劑(二)

方劑學各論——治風劑(二)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7道)


1.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平息內風


羚角鉤藤湯、鎮肝息風湯、天麻鉤藤飲均為平肝息風之劑。羚角鉤藤湯清熱涼肝息風之力大,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證;鎮肝息風湯鎮肝潛陽息風之力強,並善引氣血下行,多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風陽上擾,氣血逆亂之頭痛眩暈、目脹耳鳴、面紅如醉,甚或中風者;天麻鉤藤飲則兼有清熱活血安神之功,常用於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頭痛、眩暈、失眠。大定風珠為滋陰息風之劑,主治溫病後期,熱灼真陰,虛風內動之手足瘛瘲。


2.具體內容


(1)平息內風劑


天麻鉤藤飲


【方歌】天麻鉤藤石決明,梔杜寄生膝與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暈與耳鳴。


【組成】天麻、鉤藤、生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用】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方義】


①天麻、鉤藤平肝息風,為君藥。


②石決明鹹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並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息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兼益肝腎,並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


③杜仲、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於平降肝陽;夜交藤、朱茯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


【配伍特點】本方平潛補益合法,肝腎同治,以息風為主;清熱安神相伍,心肝同治,以平肝為主。


羚角鉤藤湯


【方歌】羚角鉤藤菊花桑,地芍貝茹茯草襄,涼肝息風又養陰,肝熱生風急煎嘗。


【組成】羚角片、桑葉、川貝、鮮生地、雙鉤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肝息風,增液舒筋。


【主治】熱盛動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幹,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


【方義】


①羚羊角鹹寒,入肝經,善於涼肝息風;鉤藤甘寒,入肝經,清熱平肝,息風解痙。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清熱涼肝,息風止痙之功益著,共為君藥。


②桑葉、菊花清熱平肝,以加強涼肝息風之效,用為臣藥。


③風火相煽,最易耗陰劫液,故用鮮地黃涼血滋陰,白芍養陰洩熱,柔肝舒筋,二藥與甘草相伍,酸甘化陰,養陰增液,舒筋緩急,以加強息風解痙之力;邪熱每多煉液為痰,故又以川貝母、鮮竹茹以清熱化痰;熱擾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為“清金平木”的體現,以上俱為佐藥。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


④綜觀全方,以涼肝息風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標本兼治,為涼肝息風法的代表方。


【加減應用】若邪熱內閉,神昏譫語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清熱開竅;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痙散以加強息風止痙之效;便秘者,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本方清熱涼血解毒之力不足,運用時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注意事項】若溫病後期,熱勢已衰,陰液大虧,虛風內動者,不宜應用。


中醫考研——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治風劑(二)

鎮肝熄風湯


【方歌】鎮肝熄風芍天冬,玄參龜板赭茵從,龍牡麥芽膝草楝,肝陽上亢能奏功。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


【方義】


①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並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


②代赭石之質重沉降,鎮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息風,共為臣藥。


③玄參、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髒,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過用重鎮之品,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洩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殼類藥物礙胃為使。


④全方重用潛鎮諸藥,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方中茵陳,張錫純謂“茵陳為青蒿之嫩者”。為此,後世醫家有的改用青蒿,有的仍用茵陳。從該書“茵陳解”及有關醫案分析,當以茵陳為是。


【加減應用】心中煩熱甚者,加石膏、梔子以清熱除煩;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後遺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能復原者,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


【注意事項】若屬氣虛血瘀之中風,則不宜使用本方。


大定風珠


【方歌】大定風珠雞子黃,麥地膠芍草麻仁,三甲並同五味子,滋陰息風是妙方。


【組成】生白芍、阿膠、生龜板、乾地黃、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雞子黃、鱉甲


【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膠烊化,再入雞子黃,攪勻,分三次溫服。


【功用】滋陰息風。


【主治】陰虛風動證。手足瘛瘲,形消神倦,舌絳少苔,脈氣虛弱,時時欲脫者。


【方義】


①雞子黃、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滋陰養液以息虛風,共為君藥。


②重用生白芍,乾地黃、麥冬壯水涵木,滋陰柔肝,為臣藥。


③陰虛則陽浮,故以龜板、鱉甲、牡蠣等介類潛鎮之品,以滋陰潛陽,重鎮息風;麻仁養陰潤燥;五味子酸收,與滋陰藥相伍,而能收斂其陰;與生白芍、甘草相配,又具酸甘化陰之功。以上諸藥,協助君、臣藥加強滋陰息風之效,均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④本方配伍,以大隊滋陰養液藥為主,配以介類潛陽之品,寓息風於滋養之中,使真陰得復,浮陽得潛,則虛風自息。


【加減應用】若兼氣虛喘急,加人參定喘;氣虛心悸,加人參、小麥、茯神補氣寧神定悸;若低熱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虛熱。


【注意事項】若陰液雖虧而邪熱尤盛者,則非本方所宜,正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卷3下焦篇)所說:“壯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


阿膠雞子黃湯


【方歌】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蠣草,決明茯神絡石藤,陰虧風動此方保。


【組成】阿膠、生白芍、石決明、鉤藤、生地、炙甘草、生牡蠣、絡石藤、茯神木、雞子黃


【功用】滋陰養血,柔肝息風。


【主治】邪熱久羈,陰血不足,虛風內動證。筋脈拘急,手足瘛瘲,類似風動,或頭目眩暈,舌絳苔少,脈細數者。


【方義】


①方中以阿膠、雞子黃為君,滋陰血,息風陽;生地、芍藥、甘草為臣,酸甘化陰,柔肝息風。


②鉤藤協石決明、牡蠣為佐,取其介類潛陽,合用以平息肝木之亢;複用茯神木平肝安神,以加強其效。筋攣則絡亦不舒,故用絡石藤舒筋活絡,均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合白芍酸甘化陰,舒筋緩急,用為佐使。


【配伍特點】本方以血肉有情之品合滋陰柔肝、鎮肝息風之品,標本兼顧,重在治本,合而用之,成為養血滋陰、柔肝息風之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