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標誌著市人民醫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成為清遠市首家獨立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的醫院,也是清遠唯一全面開展血液淨化血管通路全部技術的醫院。

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在我國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通過血液透析維持生命,而在血透前,醫生會為患者建立一條可供血透時穿刺使用的血管通路,這就是動靜脈內瘻。但由於部分尿毒症血管嚴重硬化等原因,常規的動靜脈內瘻有時也難奏效,對此,清遠市民林老伯就深有感觸。

林伯是一位尿毒症患者,年齡85歲,今年3月被確診出患尿毒症。剛開始,林老伯使用右頸內臨時血透導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考慮到患者高齡,雙上肢前臂血管細小,行自體動靜脈內瘻成功率低,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薛志強建議,可以通過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的方式建立血管通路。但普通的人工血管植入後,必須等至少4到6周後才可以穿刺使用,進而開展血透。同時,需要長期留置臨時導管,生活不便及容易感染,建議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瘻。即穿型人工血管的優勢在於術後血管很快就可以使用,同時該人工血管的內層具有肝素塗層,可以預防早期的血栓形成。

3月20日,經過3個小時的手術,林老伯成為了清遠第一位接上即穿型人工血管的患者。手術5天后,林老伯開始利用人工血管內瘻開展血透,效果都達到預期。“這標誌著此次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非常成功。”薛志強表示。

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薛志強表示%2C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劉秋宜攝

人工血管縫合難度大 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更高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薛志強介紹,常見的血管通路包括:血液透析臨時導管,血液透析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自體血管動靜脈內瘻(AVF),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AVG)。對於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良好、順暢的血管通路是保證血液淨化治療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目前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AVF是首選。

但隨著血管通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明顯延長,而AVF有一定使用壽命,最終前臂可供AVF的血管枯竭。特別是一些自身血管條件差的患者,比如血管彈性差,短缺,閉塞,多次手術失敗,以及重新造設標準內瘻比較困難的患者如糖尿病者,伴有動脈硬化的高齡者或血管較細者,人工血管出現,可彌補AVF的不足。但普通AVG建立後要4周才能使用,隨著醫用材料的更新換代,最新出現的可即時穿刺人工血管,避免了中心靜脈導管的長期留置或直穿,減少了由於中心靜脈導管和直穿導致的併發症。

據瞭解,ACUSEAL硅膠人工血管是專為透析通路研發的一款可即時穿刺的人工血管。這款新型的人工血管有三層結構,外層是膨體聚四氟乙烯,內層是帶肝素塗層的膨體聚四氟乙烯,中層是低滲的硅膠層,由於硅膠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彈性,穿刺拔針後慣性回彈可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這種即穿型人工血管術後滲血少,水腫程度輕,患者痛苦少,而且彈性好,血流充足,便於穿刺,可於術後24小時內進行穿刺。對於無條件行自體內瘻的患者,即穿型人工血管可替代臨時導管或長期導管直接進行血管移植,避免頻繁或長時間頸靜脈留置透析導管損傷中心靜脈,拓寬了治療選擇,為長期透析患者帶來了福音。

薛志強表示,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即穿型人工血管的直徑較寬,粗細跟一般的簽字筆差不多,進行血管吻合時,所用的針線直徑只有頭髮的五分之一不到,非常纖細,吻合時需要圍著血管四周縫30~40針,每兩針之間的間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內,這對主刀醫生來講是個很大的技術考驗。

【記者】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