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近日,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引起了社会上广泛关注。

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太多的东西,还应用了大量的生僻字、词、短语等等,也不乏一些生活里并不常见的“术语”。

所以,有人认为这位考生“积累深厚”,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在“哗众取宠”。

在讲这篇文章的好坏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发生在宋代的故事,与此非常相似。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01

欧阳修巧劝宋祁,“太学体”文章终被淘汰

这一天,欧阳修来到翰林院,用笔在门上写了八个字:

宵寐非祯,札闼洪休。

估计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时的人也一样,需要仔细思索一番。

给欧阳修打下手的宋祁看到之后,笑着对欧阳修说:“这不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的俗语吗?怎么写成这个样子了?”

欧阳修看着这位文坛前辈,说:“这不是向您学习嘛。您在编纂唐史‘列传’部分的时候,不就是将‘迅雷不及掩耳’写成‘震霆不暇掩聪’,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写成‘蓬在麻不扶而挺’吗?”

宋祁恍然大悟,再进行修史工作的时候,就不再故意用那些“艰涩难懂”的语言来撰写了。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在宋代,这种故意写得非常艰涩的文章很流行,并且出现了一种叫做“太学体”的样式。这类文章喜欢模仿古人的语气,内容其实很简单,甚至有时候非常空洞,但是让人一下子读不懂,比较能唬人。

当时的科举考试尤为钟爱这一类的文风,认为是有古韵。

但是,欧阳修等文坛新秀很反感这类作品,认为文章还是平易通达比较好。

公元1057年,已经在文坛上成为领袖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就摒弃了“太学体”这种文章。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其中有一个叫做“刘几”的太学生,是太学体的“掌门人”,他在科举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听着口气大得很,“天地”、“万物”、“圣人”这些字眼放在一起,想不唬人都难。可是其含义却非常简单,其给人别扭的观感就是异常的遣词造句产生的。

欧阳修模仿这样的笔法,在其后批了六个字:

秀才剌,试官刷!

就是说,这种内容违背文章本来的功用,不予录取,并且刷掉了很多“太学体”文章。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出现了“太学生”集体围攻欧阳修的现象,闹得沸沸扬扬,但因为皇帝的支持,欧阳修的主张得以贯彻。

那么,这一年被选上的文章是什么样子呢?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

1057年的这次科举考试是相当热闹的,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有很多都名流后世了,比如苏轼、苏辙还有曾巩,这三位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主持考试,看到其中一份试卷非常优秀,自负地认为其作者一定是自己的弟子曾巩。

本来该篇文章应该是这次考试的头名,但老师是考官,弟子得第一,这容易被人说闲话,所以就改为第二名。

结果放榜之后却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就是这一批人,共同掀起了诗文革新的浪潮,让文章变得通达、平易起来。

02

说回这篇高考作文,它真的好吗?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中的生僻用词:

嚆(hāo)矢、振翮(hé)、肯綮(qìng)、玉墀(chí)、婞(xìng)直、张本、薄脊

说实话,即使认得这些字词,但我打下这十几个字就用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它们在输入法中的序列是非常靠后的。这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

那么,这些词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非要用这样的词汇不可呢?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其实不是,这些词几乎都有更为通俗易懂的描述,甚至更为恰当,并不是非此不可。

比如说“嚆矢”,其实就是事物的开端或者先行者的意思;“振翮”就是志向远大、蓬勃发展的含义;“肯綮”就是关键的另一种说法……

如果把这些词汇替换为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用语,其含义就非常简单了。

那么,我们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厚重”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生僻”而产生的,并不是内容的厚重。

其实古代有一个时期,比这篇文章做得更“过分”,那就是汉朝。

“汉赋”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汉大赋”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用奇字”。

里面所用的“字”,如果不去阅读那一篇汉大赋,一辈子都见不到,它只在这篇赋文中出现过而已。

那么,现在的作文写成这样,是好还是坏,人心有一杆秤。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把其中那些生僻的字词替换掉,这样的作文提出的论点、论据又在哪里呢?

除了伪装出来的“厚重感”,和一些诸如“海德格尔”、“卡尔维诺”等等名人的引用之外,这篇作文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内容?

这就是这篇作文最大的问题所在,它在用生僻的观感来掩盖信息不足的事实。

近千字的内容,非常空洞,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03

写文章,一定要让别人读得懂

我们不反感那些专业术语,但我们要清楚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这个世上,不存在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的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的诞生,是以作者提笔为起点,以读者阅读为终点的。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把写出来的东西给别人看,并且力求除了自己之外更多的人能看懂。

或许有人说,是读者积累不够,怎么能怪作者呢?

没错,如果真是非常深奥的内容,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固然需要极高的功力,但能用恰当的语言把含义表达清楚,这是每一位创作者都需要坚持的方向。

显然,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与两者都不沾边。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没有读者来阅读,作品就失去了价值,只不过是一张写了字的废纸而已。

写作是为了交流,是希望读者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其他人读了你的作品之后,最高的评价不是说内容深奥,而是内容精彩。

只读者有对于内容的认同,才能体现文字的价值。让读者“敬而远之”的作品,是失败的。

浙江高考作文引热议,“好好说话”,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态度

所以,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无论是写作学术论文,还是创作文学作品,或者是考场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好好说话,这是创作者应有的基本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