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文/老K

你是否在生活中很不喜歡去麻煩別人和拒絕他人呢?

在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的著作《可愛的詛咒》中明確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拒絕別人,因為拒絕他人會讓自己感到內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愧對他人,這類人屬於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可要知道的是,這類人並非真的樂於幫助他人,只是習慣討好和不敢拒絕他人罷了,如果你給他們做過分析就能發現,這類人從小就成長在不是很幸福的家庭中,他們習慣以討好父母來獲得父母的愛。但要知道,這類人其實內心有很多怨恨,長大後也更容易虛偽,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聖母人格有哪些,真的好嗎?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倘若你在生活中滿足這幾類標準,就可能是聖母型人格了:

  • 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首先滿足他人的需求,這個他人不僅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還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而且會呈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完全忽視親人愛人的需求而首先考慮外在關係(工作客戶、同事等)的需求,另一種是兩種都考慮但唯獨忽視自己,所以看上去就像一個受氣包一般。
  • 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
  • 他們認為別人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必須滿足他人,甚至需要成為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 面對權威人士(父母、老師、領導等)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講出來。
  • 不敢和他人產生衝突,面對衝突總是自己先退讓不管原因是誰造成的。
  • 過度誇大拒絕他人的後果。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看到後,很多人會說,友愛他人、拒絕衝突這不是好事嗎?怎麼到你們心理學家這裡什麼品格都是有病的啦!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了,他認為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來自於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兩個方面。

一般健康人格他們很少被他人的評價影響,即使別人對他們惡語相向,他們依然有自己的信念。

聖母型人格自我價值感較低,他們自我的信念不是來自自身,而是寄希望於他人。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所以他們看上去“友善、利他”並非發自內心的,而是從小習得甚至壓抑的結果,他們缺乏表露內心的真實,所以無條件順從的背後也滋生了很多怨恨,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和本能會有爆發的一天,所以,對於具有聖母型人格特質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報復性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一旦自己積攢到零界點時爆發是異常恐怖的,你們一定在生活中看過老好人發飆吧,就是這個結果。

如何避免成為聖母型人格?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如果你因為自己是“聖母型人格”而困擾,老K這裡給你提幾個建議:

1、真實清晰地表達自己觀點

對於大多數“可愛的人”來說,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一件尤為困難的事。我們提供一系列方法,幫你以更清晰、更自信的方式傳遞原本覺得難以表述的信息(如拒絕、抱怨及劃清界限等)。

如果語言表達困難,哪怕肢體語言也是可以的,大量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方式,我們通過非語言交流(或者說,肢體語言)獲得的信息更多。

肢體語言研究先驅麥拉賓(AlbertMehrabian)提出了一條平衡定律,即:對一個人的印象,大約55%來自於肢體語言,38%來自於說話的方式(尤其是語氣),7%來自於說話的內容。

2、不含敵意的拒絕

通常拒接別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別人的殷殷之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拒接別人,比如,別人向你借錢。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胡特提出來的一種拒絕別人或者與人相處的心法,不含敵意的堅決。

我們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的,同時我們也不是別人和世界的中心,所以拒絕他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告訴我們自己,當我們堅決的時候。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對別人有敵意,而是因為自己不樂意。如果我們強迫自己不堅決,那就是對自己的敵意了,也是對別人的不真誠。

3、劃清邊界

擺脫聖母情結就需要自己明白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我們並非別人的救世主,很多時候只有我們自己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做到照顧別人,一味滿足他人忽略自己的人是不健康的人格,我們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傷害到我,我會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