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導語: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地等待。老師和家長往往會因為急於求成,過早地給自己的孩子貼下或好或壞的標籤,結果傷害了所謂“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壹】 學校和老師的標籤--來自外界的傷害

“叮”地一聲,正在工作的同事拿起手機,看著班級群裡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師剛發的有關一年級入隊少先隊員的“照片”,老師在下邊寫了幾句有關祝賀和激勵的話語,同事來不及讀,趕快在照片中尋找女兒的身影,結果不出所料,照片中沒有學習平平,表現乖巧的女兒。

作為母親,同事在上一年級的時候也有過同樣的遭遇,入選第一批少先隊員時,自己和女兒一樣成績不算突出,同樣落選了。看見身邊的小夥伴個個戴著紅領巾神氣的樣子,心裡別提多難過了。雖然在二年級入選,但是因為不是第一批,所以沒有任何的喜悅感,成績依然平平,甚至還有些下滑......

同事能想象到此刻坐在座位上女兒的心情。但她不甘心,小心翼翼地給老師發了私信:”王老師,你好!有我家詩詩嗎?”

不一會兒老師回覆:“名額有限,沒有”。坐在辦公室的同事頓時五味雜陳,其他人看出了同事的焦慮,便安慰說:”這沒什麼,恰恰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

同事從來不相信什麼抗挫能力,反而覺得這和抗挫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時班主任在班級群裡發了一條入選”少先隊的標準”,並列舉了一二三條入選條件,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團結同學,是否作業按時完成。一一對照,均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唉,總要有選不上的,同事反而自我安慰起來。

回到家,女兒沒有不高興,一如往常的乖乖地寫作業,寫完作業,同事按照慣例要檢查,女兒說:“媽,你別看我造句哈!”同事裝作若無其事地說:”為什麼呀?”

女兒漲紅了臉說:“不讓看,就不讓看。”

同事答應了,沒想到女兒卻沉不住氣了,聲音低低地說:“我給你說件事吧,今天我沒評上少先隊員。”

同事說:“我知道啊,我覺得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評不上沒關係。”

女兒說:“好吧,你檢查作業吧!”

同事檢查到造句題時,題目讓用“如果.....就....”造句,女兒的句子是“如果我是少年隊員就好了。”她瞬間明白了女兒表面的平靜掩蓋的是渴望。

晚上同事和孩子一起去超市,看著身邊來來往往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戴著紅領巾,個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女兒帶著賭氣的口吻說:“媽,你說戴個紅圍脖有啥好的,這麼熱。”

同事一時語塞,不知怎麼說才好。

之後,我查閱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章程》,關於加入少先隊員,章程明確規定:凡是6週歲到14週歲的少年兒童,願意參加少先隊,願意遵守隊章,向所在學校少先隊組織提出申請,經批准,就成為隊員。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校卻讓學生分批入隊,把入隊當作一道門檻,拒絕一部分孩子入隊。這不是嚴格要求他們,激勵他們,而是一種傷害,一種最直接、最持久、最深沉的傷害。

它讓那些後入隊的孩子們,從踏進小學校門,當上小學生的第一年,就被無意間貼上了“不行”的標籤。

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無獨有偶,我們人盡皆知的,在我國推行多年的“三好學生”評選,名額有限,得到此殊榮的一定是在老師眼裡堪稱“完美”的孩子,因為名額有限,意味著很多即使表現暫時不很拔尖的孩子將與它無緣。

其實有很多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學階段表現很一般,但是,不代表他們將來就始終是個一般的孩子。如果過早地給他們一些“你不如別人”的心理暗示,必定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

小學就設置“三好學生”的評選真的能夠激勵孩子參與競爭,積極向上嗎?能評上“三好學生”的孩子畢竟是少數,被評上的孩子是否會產生優越感?未被評上的孩子是否會產生自卑感?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印度心靈大師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學習》中說,

"為何必須設立小學校,只有如此,老師才能重複觀察到每個學生,當學生過多,老師無法顧忌每個學生,懲罰和獎賞就成了強制施行紀律的一種便利方式。”

正確的教育,不能像製造機器似的大量生產,要研究每一個孩子的個性,觀察他的興趣和能力,瞭解他的困難和背景,而非僅僅把孩子歸於某種類別----藉以不同的標籤來分類。

而這一切都需要一顆聰慧且富有彈性的心,不被任何制度或偏見所拘束。這也需要成熟的技巧和濃厚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慈愛的心。怎樣培養老師的這些優良品質,也是我們需要持續研究的一項課題。

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貳】家庭和父母的標籤--來自親人的傷害

朗朗上口的《傷仲永》,這篇古文我們從小都熟知,它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這便是最早被父親貼上“聰慧”標籤的孩子。

《傷仲永》一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這篇文章,以此來告誡我們,決不可過分依靠天資而放棄對孩子後天的培養。

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身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朋友表弟小時候雖然有點內向但學習成績一直都特別優秀。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考試從來都是位居班級第一,村子裡人盡皆知他聰慧過人。每當他走在大街上,村裡的人都會對他誇讚一番。他的父母也無比驕傲,逢人便誇他兒子將來是上“清華”“北大”的料。

大家對他的誇讚並沒有讓他感到自信,張狂,反而越發的內斂。到了初中,學習成績也沒那麼優秀了,本來學習特別認真的孩子,居然表現得特別浮躁,好像對什麼都無所謂似的。

中考也不甚理想,最後只能上一所職業中專。畢業後,學得一門做標書的手藝,娶妻生子養家,生活平凡無奇。

此後,每每提起他,他父母滿臉可惜的神情,絲毫不遜於一顆星星的隕落。

其實,這都是那些“過獎”的標籤惹的禍。

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天才”標籤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害怕讓大人失望而背上沉重的包袱。這種心理上的包袱會使孩子的心情變得特別浮躁,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認真學習,時間久了甚至還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是什麼傷害了“壞孩子”的自尊,捧壞了“好孩子”的品性

【叄】 不給孩子貼標籤

清華大學的孫立平老師曾說過:現在的危險不在於揭竿而起的動亂,而在於全社會的麻木盲從。

我很認同這樣的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墮落確實很可悲,很可怕。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讓孩子自然地茁壯成長,前提是老師和家長都要有正確的態度,適當地澆水、護理。

正如國外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育兒歌》所說: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

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卑;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

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贊成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

友愛中成長的孩子能感受到關懷。

教育最閃亮的地方在於,它是承載人的精神環境,技術反而在其次。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的所思、所為、所言尤為重要,因為它們會形成一種環境,這種環境如果不能幫助孩子成長,便會阻礙孩子成長。

所以,為了不傷害"壞孩子"的自尊,捧壞"好孩子"的品性,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這才不負我們對孩子此生的遇見!

----------------------------------------------

【昊媽:一個放棄二線城市年薪30+,從職場迴歸家庭的全職媽媽。辭職後專注學習家庭親子關係處理、專注學習心理學、自學自媒體運營。通過近2年的努力,目前,自由職業,收入穩定,時間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