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人們往往將素食當作一種飲食的調劑,偶爾才會去專門的素食餐廳中嘗試一次。然而,在唐代時,素食是許多普通百姓日常飲食中的一種常態。之所以如此,與佛教在唐代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

唐代的人們,無論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常常食用素食和進行齋戒。佛教中的許多習俗也進入到人們的日常飲食之中,直到今日,我們的飲食中都還可以找到佛教影響的影子,這實際上也是源於唐代時的影響。找尋唐代飲食中的佛教因素,既可以讓今日的我們對唐代的飲食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也可以讓我們對佛教在唐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有一個更加豐富的認識。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唐朝詩人杜牧對佛教的部分撰寫內容

素食與齋戒的普遍

佛教從東漢開始進入中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唐朝時佛教已經高度地漢化,佛教中融入了大量來自中華文明的思想,形成了漢化佛教。佛教的漢化使得佛教在中原得以進一步的傳播,並且很快地就風靡起來,根據《隋書》的記載,隋文帝統治時期,“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佛教已經深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到了唐代,佛教更是風靡從皇帝到普通百姓的所有階層。

大家都知道,佛教講究的是以慈悲為懷,因此要絕對地禁止殺生,這是佛教中的八戒之首,因此,吃素以及齋戒就成為了佛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由於唐代的皇帝普遍都推崇佛教,吃素及齋戒也就成為了一種從上至下所有人都必須執行的政治規定。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很快便頒佈詔令,要求全國範圍內在一定時間裡要實施佛教的律例,不得進行殺戮:“自今以後,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丁齋日並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斷屠殺”。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隋書》史料封面圖

所謂丁齋日,意思是信仰佛教的人每月有十日需要進行齋戒,這種齋戒並非是不能吃飯,而是不能吃肉食。丁齋日的齋戒規定是每月都要實行,除此之外,正月、五月以及九月的整月都要進行齋戒,這就意味著信仰佛教之人每月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要吃素的。隨著唐朝皇帝將這種佛家的規定推廣到全民,所有的普通百姓每年都有將近一百八十天的時間是需要吃素的,這就導致素食成為了唐朝百姓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

發展到後來,唐朝的皇帝不僅要求百姓在一年中的許多時間中要吃素,而且還禁止百姓進行捕獵和屠殺家禽、牲畜,例如,武則天統治時期就曾經實施禁止屠獵長達兩年的時間,這種長時間進行屠獵的措施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少見的。而為了保證這種政策的推行,朝廷甚至會以金錢來贖買百姓所擁有的家禽和牲畜,《唐會要》中就記載:“分道贖生,以所在官物充直”。以官府的金錢來贖買牲畜以保證禁屠措施的執行,可見唐代的統治者確實是真心希望推行佛教律例的推行的。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唐會要》史料內容

這種素食與齋戒的風俗雖然是以官方命令的形式來推行的,但是許多百姓確實是真心地、主動地實施素食與齋戒的。許多唐朝的官員就十分自覺且嚴格地吃素,例如著名的詩人、曾經擔任過尚書右丞的王維就是如此,史書加載他“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曾擔任過宰相的裴休也是如此,“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中年後不食葷血,嘗齋戒屏嗜慾”。唐朝時如此的官員還有許多,由此可見,唐代的人們確實是由衷地信奉佛教的。

佛教因素對其它飲食的滲透

唐朝時佛教的強大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素食上,人們常吃的其它食物中也體現出了佛教的因素。唐朝時有一道名菜叫做黃毛菩薩,從菩薩這兩個字便可看出,這一道菜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的。然而,這一道菜並不是一道素菜,而是一道由黃牛肉做成的菜餚,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農民們覺得黃牛為他們辛苦耕作,像菩薩一樣為他們帶來食物和金錢,因此將這道由黃牛肉做成的菜叫做黃毛菩薩。由此就可以看出,即便是一道與佛教提倡的素食完全不搭邊的肉菜,其命名也是深受佛教的影響。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唐朝的佛教寺廟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我們今天經常吃的食物——八寶粥,也與唐朝時佛教的影響有關。八寶粥在唐代時並不叫八寶粥,而是被稱為七寶五味粥,這種粥是唐朝時寺院中經常吃的一種粥食,這個名字實際上就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所謂的七寶,實際上就是佛教中的金、銀、琉璃等七種寶物。之所以將這種粥命名為七寶五味粥,便是意圖表明這種粥是如佛家中的寶物一般珍貴和神聖的。這種用佛教的相關術語來命名食物的風俗在唐代以前是很少出現的,但是在唐朝之後的史料中便開始頻繁出現,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佛教的影響的確是十分鼎盛的。

除了具體的食物之外,唐朝時人們還經常舉行各種法會。每逢佛誕節、釋迦成佛節以及盂蘭盆節以及皇帝的誕辰等節日,寺廟之中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法會,在法會之上則會設置齋食,信眾或者是普通的民眾都可以到法會上享受齋食。《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就曾有記載:“此日山院法花會畢,集會男女,昨日二百五十人,今日二百人,結願以後,與集會眾授菩薩戒。齋後,皆散去”。武則天也曾經數次下令,命令寺院在節日後設置齋宴,讓普通民眾前去享用。《唐會要》中就曾記載武則天在會昌二年所下達的一道敕令:“今年慶陽節,宜準例中書門下等並於慈恩寺設齋,行香後,以素食合宴”。

由此可見,在節日之時到寺院舉辦的法會上享受齋食,已經成為了唐朝時許多百姓的一種習慣。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八寶粥飲食

結語

通過上文的介紹,讀者們應該可以看出,佛教對於唐代飲食的影響是十分深入的,可以說,唐代飲食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來自佛教的影響。這種深入的影響與佛教在唐代的流行是息息相關的,並且這種流行是貫穿於社會各個階層的。百姓不僅是迫於政府的命令而吃素齋戒,更是發自內心地自願遵從佛教的清規戒律。

《續高僧傳》中曾經記載了西行取經的玄奘回到長安時的盛況:“道俗相趨,屯赴闐闥,數十萬眾,如值下生。見欲入都,人物宣擁,取進不前,遂停別館。通夕禁衛,候備庶斷,停駐道旁。從故城之西南,至京師朱雀街之都亭驛,二十餘里,列眾禮謁,動不得旋。……至使京師五日,四民廢業,七眾歸承”。這種盛況在唐代的出現往往伴隨的是佛教的宗教活動,即便是皇帝出巡都難見這樣的盛況。唐代民眾對佛教的追捧已經說是可以到了痴狂的程度,如此一來,飲食中滲透進很多的佛教元素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唐代信仰佛教的這種盛況,實際上與統治者的政策以及佛教本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唐代統治者本身對佛教便極為推崇,這就很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股信仰佛教的風尚。除了統治者本身的帶頭示範作用之外,唐代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民眾參與佛教活動。比如說,在唐代時,民眾若成為寺廟中的僧侶,是可以免徵賦稅和徭役的。在封建社會,賦稅徭役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很重的負擔,特別是在戰爭年代,這更加是壓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沉重枷鎖。

而成為寺廟中的僧侶則可以免除這一切負擔,這自然就鼓勵了許多普通百姓入寺院為僧,以躲避賦稅徭役。

其次,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原之後,到唐代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本土化,成為了一種更加“接地氣”的宗教。唐代時禪宗的出現更是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本土化的傾向,佛教的道理不再高深難懂,而是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講出來的人人都能懂的道理。佛教的各種教規也得到了大大的簡化,人們只要有心向佛,便可以信仰佛學,許多信眾可以不必落髮,也不必進入寺廟。這就使得佛學的門檻大大降低,這也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對佛學進行進一步的瞭解。

佛學在唐代的流行以及其對唐代產生的各種影響是我們瞭解唐朝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通過對唐代佛學的研究,我們也可以對唐朝擁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參考資料:《舊唐書》、《續高僧傳》、《太平廣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