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其實都是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別人

01討好型人格只顧得上別人

討好型人格,其實都是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別人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做任何事都優先考慮別人的看法和別人的喜好,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喜歡,害怕有人際間的衝突,總是擔心因為自己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個動作讓他人不開心。永遠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不知道如何說出“不”,害怕自己被他人忽略,卻總是被忽略不被重視的那一個,常常還要一個人默默地傷心難過流眼淚,也沒有人安慰。

在《可愛的詛咒》這本書中雅基·馬森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典型例子。

有一天,她和丈夫參加表侄女的生日聚會。在聚會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傷到了胳膊。

她不想因為自己受傷的事情,而把溫馨的聚會搞砸了,所以她若無其事地站起來,表現得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接下來,她為了不破壞孩子的假期和朋友的約會,她仍然用受傷的胳膊開車、划船、做各種事情,直到把答應別人的事情都做完了,自己才有時間去醫院檢查胳膊的情況。

這樣的人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滿足別人的一切需求後才會顧及到自己

02家庭是形成的巨大因素

討好型人格,其實都是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別人

好型人格的形成,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裡,許多父親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裡,都隱含著這樣一種教孩子討好型的方式:你只有乖、聽話,考試考滿分,你才能獲得被善待,你只有特別優秀,你才能有資格待在這個家。

這樣的家庭教育背景下,想不讓一個人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都難。

朋友小夏經常因為和寢室室友關係而感到苦難。她說:“她一直用真心對待每一個人。可是室友們卻從來不懂得感謝我,每次出門時,我都會幫室友捎帶垃圾,可是我的卻沒有人幫我。”但是她又不敢表達出來,害怕她的室友會不開心,害怕她們之間會產生衝突。經常一個人忍氣吞聲,默默地傷心流眼淚。

蔣方舟也曾分享過“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的被動和壓抑,她說,“我之前見到長輩,我明知道這人胡說八道,我還是會說,您說的太對了,再跟我們來一段唄?甚至明明是別人錯了,我還是說了20多個對不起。”

從小到大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討好所謂大人的那些“權威”。久而久之,討好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在處理問題時,總是忽視自己的價值感受而去考慮他人的感受。特別是在社交中只要出現負面狀態就會十分不安,常常會在人際交往中忽略了自己,總是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融洽的氛圍,所以在交往中,可能會出現一味討好他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利益。但是在這種相處模式中,反而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

03學會尊重、拒絕、保護自己

討好型人格,其實都是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別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喜歡的前提是尊重,沒人喜歡卑微的爛好人。”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愛自己別人才會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愛你。學會拒絕,拒絕時要堅定,說明拒絕的理由,為其提供解決辦法的思路。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社交。很多時候努力的討好別人,是太在乎別人對自己評價了,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肯定的評價和認可。其實我們不用把這個評價看的那麼重,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我們窮竭一生都是為自己而活,所以大可不必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當然有些中肯的意見是可以考慮聽一聽做出改變的,這些也都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不要去做能力範圍之外事,只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累。

別再小心翼翼的保護別人,先學會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