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到心有多远

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可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和同学疯跑一会儿才愿意回家。

回到家里,第一时间也是打开手机沉溺其中。

而吃饭、写作业都不够积极,“千呼万唤”才心不甘情不愿的配合一下,好像这些都是为父母而做。

如果家长把这些表现进行分析,会得出结论:这孩子太贪玩儿,懒散不自律,对学习不重视……若再脑补很多影响未来的可能,父母便会焦虑无比。

于是,忍不住开始唠叨、说教,甚至在餐桌上都会各种教导和絮叨,最终引发冲突,导致“叛逆”的发生。

父母这种借助自己过往经历、认知,用思想进行拆析解读得出的加工过的结论,往往都是主观的,片面的,甚至是“胡思妄想”。

以此为基础的沟通自然多了评判、否定、要求,让孩子不舒服,进而选择反感和对抗,也会用更懒散的行为缓解内心的不适。

如果家长能够去用心体会孩子,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孩子越是装作不在乎,可能自身学习压力越大,所以回来尽情放松一下也是一种释放,懂得解压的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这样的父母会想办法陪着孩子一起玩儿,在吃饭和放松的时刻不会做任何说教。

孩子享受到父母允许和接纳的爱才可能袒露真实的自己,包括内心的压力也会试着寻求父母的帮助。

当孩子愿意向父母求助时,父母才有机会和孩子进行最有效的沟通。

习惯根据孩子表现进行分析的思想活动越多,和孩子的冲突会越多;

习惯用心体会孩子当下状态的感受越丰富,越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心到心有多远

同理,若你回到家,看见伴侣一脸不悦。

你可以生气的想:好端端的,拉着脸,又不是我惹你了。这样的心态,你很容易处在对立面增加对方的内心不适,从而引发争吵;

你也可以去感受: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此刻的他心里一定很不舒服。这样的心态,你能最大程度接纳他接下来的表现。而被允许的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体贴,从而最快的缓解内心不适。

和亲近的人相处,用思想去分析还是用感受去体会,结果大相径庭。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但却习惯性的“迷信”自己主观的分析,而忽略了感受带来的爱的能量。

正如愚公老师今日杂说:总有思想不能跨越的时空;没有感受不可穿透的地方。但世人多有对思想迷信的一面,而忽略了感受本身具足的智慧。

父母在孩子的世界里更多扮演了“印”的角色,而最好的“生助”就是体会孩子内心的需求,共鸣他们成长中的探索;

夫妻之间,都有“克“对方的需求。而最好的“征服”便是通过感受安抚对方的情绪,真正被满足的人才更容易放下自我。

但凡天下父母、彼此真心的人,都不想让你受到伤害和辜负,也不想你去伤害和辜负谁。

情感存在的生活,少问“为什么”,多去感受才能因懂得而善解和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