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拾趣」大鍋灶•家常飯•故鄉情

作者:姜新秋

週末,攜家帶口回老家,老弟說中午熬大鍋菜。把油桶改造的大鍋灶抬到院子中間,點火、加柴、倒油、下料、炒肉、放菜、加水、煮粉條……灶火正旺,噼裡啪啦的火星不時飛濺;炊煙裊裊,隨著微風盈盈飄入空中。眼前的煙火氣息,觸動了我舊時記憶的閘門。

那會兒,老家有一座用磚和土坯砌成的大鍋灶。灶臺呈方體,有些高大,前有灶門,中間灶膛上安放一口鐵鍋,旁邊安置一個木製風箱。灶膛上鐵鍋較大,母親說是八印的,一印大概是一揸的長度。鍋蓋用木頭製成,特別沉;後來換成鋁的,輕巧多了。灶膛中間下面有個過道,用幾根粗鐵棍隔開,燒火的時候保證柴火不往下掉,柴火灰還能漏下去。隔個一兩天,灶膛裡的灰積多了,不僅火力不猛還費柴火,母親就用掏灰耙把灶膛內、過道里的灰清出來再燒火做飯。


「民俗拾趣」大鍋灶•家常飯•故鄉情

灶前有一方空地兒,是放柴火的地方,稱之為灶火窩。燒火前,在自家房前屋後的柴火垛上撕一把麥秸、抱一掐棉花柴、秫秸就放在這兒,一頓飯就燒個差不多了。平日裡下地撿的枯枝、摟的落葉,家裡積攢的玉米芯、花生皮、棉桃殼,隨手就倒進灶火窩裡。甚至熬藥的藥渣子也捨不得扔,曬乾了當柴火燒,母親說,這是藥不死的鍋底。灶後有一截土坯炕,不大不小;沿著牆角向屋頂引出一根菸囪,穿過屋頂,矗立空中,一日三餐準時升起裊裊炊煙。灶臺不遠處,立個水缸,半人多高,每天都挑井水注入其中;掀開蓋子,半個葫蘆瓢浮在水面……

一方大鍋灶,一日供三餐,或蒸,或煮,或炒,或燉,或煎,或烙,默默堅守著,為一家人蒸出營養,煮出滋味。

家常主食內容豐富,如饅頭、窩頭、花捲、包子、盒子、糖包、齊餾、豆腐渣窩頭等,都得用大鍋灶蒸熟。母親總是先把麵食做好餳著,再到廚房,舀幾瓢水倒入大鍋,把鍋箅子放平,鋪上籠布,開始燒火。把水燒開後,放入做好的麵食,拉起風箱,架上木柴,大火燒二十分鐘左右,透過蒸汽就能聞到麵食的香味了。有時候蒸饅頭,特意多發點面,多蒸幾個,擠放在鐵鍋邊緣,蒸好後貼在鍋邊的饅頭被烤出的餎餷焦黃,又酥又脆。貼餅子,則是把粗糧面和好,挖出一團,兩手交替,團弄成光滑圓形,圍著鐵鍋貼一圈,蒸熟後外焦裡嫩,很是饞人。春季裡,大自然恩賜的嫩榆錢、柳葉、槐花,都可以和著粗糧面貼餅子、蒸窩頭,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想吃烙餅了,就和點面,加點油、鹽、五香粉,擀成一個個圓餅,在大鍋裡兩面烙好;不和麵就弄點麵糊,烙糊子餅吃。想吃鹹食了,把吊瓜、西葫蘆擦成絲,和點麵粉、鹽、五香粉,在大鍋灶裡放點油,一個個手巴掌大小,煎成兩面金黃,蘸些蒜汁,好吃又開胃。烙餅、攤鹹食,都得用好著好滅的麥秸、樹葉等軟和柴火,勻實的撒在灶膛裡。火不能太大,太大了餅就糊了;也不能太小,太小了餅難成形。這時候,經常是兩人配合,我在灶前燒火,母親在鍋臺上掌勺,並不時的指揮著火大點、火小點……

農閒季、過節時,包回餃子,也換換口味。待半鍋水燒開起了滾兒,母親邊將一硬箅子餃子撥拉進鍋,邊教我們猜謎“南邊來了一群鵝,咕嚕咕嚕跳下河”。剛進鍋的餃子沉在鍋底,得用笊籬輕輕地、一順兒地往前推,防止粘連。鍋裡水開個三四滾後,一鍋白白胖胖、透著香味的餃子都挨著擠著浮在鍋面,逗得我們的饞蟲都出來了。

一碗粥調理一家人,母親總說“吃飯先喝湯,氣死開藥方”,所以我們一日三餐,餐餐不離湯湯水水。小米飯、大米粥、玉米糊、疙瘩湯、綠豆湯、煮麵條、熬北瓜,這些是最普通的家常飯。偶爾也換換樣兒,餷鍋菜豆腐,醃點兒蔥拌辣椒,便邀請左鄰右舍前來嚐嚐。農家人實誠,一喊就來,但從不空手,不是拿個自家菜園裡收的絲瓜、冬瓜、吊瓜,就是端著自家做的碗蘿蔔豆、蘿蔔乾、西瓜醬、辣椒醬什麼的一起來分享。每每如此,濃濃的鄰里親情便灑滿農家小院。


「民俗拾趣」大鍋灶•家常飯•故鄉情

菜園裡收的豆角、茄子、蘿蔔、西紅柿什麼的,經常會入鍋炒成一盤菜。像是冬瓜、白菜,則加上豆腐、粉條燉上一鍋,喝上兩碗,如此暖胃暖心,驅走冬日寒意。秋天,時令莊稼像紅薯、黃豆、玉米、花生,待熟不熟的時候,掘幾墩紅薯,摘幾把青豆,掰幾個青棒子,拔幾墩花生,摘摘洗洗,收拾收拾放到大鍋灶裡煮熟,一家人既嚐了鮮,又改善了伙食,歡歡喜喜像是過年一般。

每過一段時間,鍋底因長期煙熏火燎就會蒙上一層煙垢,母親就會把大鍋清理一番。先把大鍋從灶臺上揭下來,倒扣在院裡空地上,用一塊瓦石、鐵片或鈍刀,將煙垢刮掉後,重新把鍋再安置到灶上,和點兒稀泥把鍋沿縫隙抹嚴實了。去垢後的鐵鍋似乎改頭換面,燒起來更快也更省柴了。

快到過年的時候,大鍋灶就更閒不住了。大人們忙著蒸饅頭、包子、棗花、假菜、粘窩窩,燉雞、煮肉,炸藕夾、汆丸子,一連多日,各式美味相繼出鍋,以犒勞辛苦一年的家人,以接待走親訪友的客人。孩子們也不閒著,把從灶膛裡掏出來的草木灰過篩過籮,倒進香爐裡,為過年燒香作準備。

後來,家裡用上煤爐子,大鍋灶上偶爾蒸鍋饅頭、煮回花生,或是在過年的時候才鍋盡其才。再後來,用上燃氣灶,大鍋灶被冷落在小屋一角,漸漸被人遺忘,結了蛛絲,落滿灰塵。再後來,修房蓋屋,裝出一間整體廚房,光潔的檯面,齊整的櫥櫃,明亮的灶臺,燃氣灶、電飯鍋、高壓鍋、電磁爐等現代化的爐具一應俱全。鍋灶的變化、廚房的升級,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變遷,也記錄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一口鍋、一灶火、一頓飯,是和美的人間煙火,是家人溫情的相伴。而今再遇大鍋灶,憶舊時過往,那些細碎、溫暖的煙火氣息竟如昨日。原來,家人的親情回憶,才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寶貴的地方。

記憶中的一方大鍋灶,就此揖別,帶著濃郁的鄉愁,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