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網絡課程,拔草

育兒戰略忽悠群一位家長問了個“斑馬AI英語課”的事情。孩子四歲半,身邊的幾個媽媽都推薦。

我一貫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如果沒有興趣,就不要做系統的學習。特別是將來在學校裡一定會學到的,更不要提前學。哪怕很有興趣,也要適當控制。因為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就是玩,而且也沒幾年時間可以玩了。他的生命中,不會再有這麼一段無拘無束、天真浪漫的美好時光。

知識學晚了,不怕,仍然有大把時間去學;但是童年過去了,就回不來了。

家長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世出的天才,不學,萬一被自己耽誤了怎麼辦。這裡我要講個笑話。

少兒網絡課程,拔草

一個小夥子問奧地利音樂大師莫扎特怎麼寫交響樂。

莫扎特說:“你還年輕。我想你必須從寫民歌開始。”

年輕人不服氣:“可你開始寫交響樂的時候,只有十歲呢!”

莫扎特坦誠地說:“是啊,但是,我沒有問過別人怎麼寫呀!”

盡興地玩,玩夠了,讀小學就不怎麼想玩了。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學習很認真、很專心。我沒上過幼兒園、學前班,不到6歲直接上一年級。很多東西很晚才學,也沒有學不好。

現在的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許多家長也有能力負擔培訓課程,但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些課程的質量良莠不齊,不怕沒學到東西,就怕學壞了。

就拿開始的例子來說。推薦斑馬AI英語課的幾位媽媽,包括當事人,她們其實沒有能力去鑑別這個課程的水準。大多數時候,她們推薦課程的原因,只不過是因為自己買了課程,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交流,抱團取暖,而不是課程真的有多好。

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只是道聽途說就花錢報名課程,肯定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基本上就是拿孩子去成就培訓機構的利益。很多時候,家長選擇給孩子報名某個課程,只是因為課程恰好出現在自己面前罷了。

由於從眾壓力,焦慮孩子不如別的孩子,非常容易購買一大堆不需要也不適合孩子的課程。

以這個“斑馬AI課”來說,搜索之後,看到的基本都是美言。

少兒網絡課程,拔草

其中不乏一些大號,可見該機構在廣告上投資了多少重金。我對這種營銷過度的課程和機構,都持否定態度。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花錢上培訓班並不是必須的。花了錢未必能學好,不花錢未必學不好。我們應該把握學習的本質,而不是流於表象,被廣告詞所迷惑。

而且,和學生利益最一致的,就是學校和學校的老師。但培訓機構不同,它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地擴大客戶源,儘可能地讓孩子們長時間地在自己這裡學。這和教育的本質目標有了很大的偏離,於是培訓機構並不能保障孩子們的學習利益。

評斷一個課程是否值得報的標準,其實非常簡單,即:

一、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二、課程能否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三、如果能,性價比如何?

四、有沒有更好的課程,或者更好的方法?

這麼思考以後,你會發現市面上絕大多數課程都沒能通過考驗。它們的套路往往是反著來的,一般是:

一、勾起你的慾望或者製造焦慮

二、推出一個課程

三、描述一個未來場景

四、一些“成功”的案例

在這些課程的宣傳語境下,你根本沒辦法做理性的思考,只感覺買課的慾望非常強烈,不買不行。最起碼的課比三家,許多家長也沒有做到。這是衝動消費,而不是學習的特徵。因為學習必然是需要冷靜和淡定的。

三思而後買,總是沒錯的。

當身邊的人都在給孩子學某個課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要跟進?大多數家長都會擔心,不學就跟不上。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先問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前進的方向是什麼。如果我們和別人的方向不一致,那麼為什麼要跟進?就算方向一致,如果我們有更好的做法,為什麼要跟進?

這些人是不是非常成功、非常厲害,頭腦非常清醒,通過這些課程讓自己的孩子遙遙領先,成為人中龍鳳了呢?如果是這樣,按培訓機構號稱的,動輒就得有上百萬人中龍鳳,但這又算哪門子人中龍鳳?

何況,現實是這些人莫名其妙跟風買了一大堆課程,孩子學得頭昏腦脹的。越買越多,孩子卻什麼都沒學好。

理性的家長就不會跟風。她們可能會給孩子安排一些學習的內容,但基本是自己可控的,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要做什麼,根據需要選擇課程。她們也很清楚,課程只是一個工具,不保證一定能實現什麼成果。

今天的網絡培訓課程層出不窮,甚至可以說氾濫成災,但我認為大多數都是浪費家長的金錢和孩子的時間。因為設計這些網絡課程的人,和做具體輔導的人,他們的目標和家長學生是完全不同的。總結來說就是,服務要到位,家長要滿意,續費最重要。

少兒網絡課程,拔草

我的學習風格是儘量少藉助外界的力量,最好連老師都不要有了,能自學的就一定自學。這樣學習的效率,就會非常高。很多學習內容並沒有多少門檻,更別說小孩子學的東西。如果能把握學習的精髓,選用一些好書,家長自己照本宣科,耐心講一講,都能學到非常好的東西。

總之,我對流行的網絡課程的態度,都是拔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