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1

最近这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小叶子特别“腻歪”,总是嚷嚷着要抱要陪,尤其是晚上。

她要睡的时候,我和她爸(至少其一,有时是俩)必须在旁边,如果不看手机、好好陪了抱了、摸摸背什么的,就能秒睡,不然能一直和你絮叨拉锯。

以前还没这么明显,我是在小叶子5岁后,发现她对“求抱抱”、“妈妈,你陪我嘛”的表达特别多,一开始我还反思,是不是工作比较忙少陪了、孩子安全感不够、或者家有老二闹的?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但真不是啊,现在她上不了幼儿园,我俩不但每天都在一块儿,我还会专门花一下午甚至一晚上陪她,比陪弟弟的时间多得多,不存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她独立分房睡,也有两年了。

真正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抱抱、或是一句“陪陪”的问题,是前两天老公的话。

他哄睡失败后,见到我和孩子又亲又抱特别“腻歪”,就感慨了一句,“你俩凑一起太好了,大赖抱小赖,你姑娘简直和你一个样!”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我一琢磨,哎,好像是哎,我也喜欢睡前拉着老公抱抱、聊聊天,如果他嗯啊嗯啊的敷衍我,或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和我聊,我就容易不满……

这其实是因为,“抱抱”、“陪陪”,都是我和孩子的“爱的语言”,当我们被好好的抱了、专心的陪了,我们会感觉到被爱,并因此心满意足!反之,可能对方为了做了很多,但总感觉少了点啥。

2

美国心理学者Gary Chapman博士,有个著名的“爱的5种语言”理论,以前更多被应用于夫妻相处,而他说,其实孩子,也有这5种语言:


1、身体的接触——亲吻、拥抱、拍拍背、肩膀、手臂;


2、肯定的言词——发掘并在言辞中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


3、精心的时刻——付出个人时间,专门和孩子在一起,“专注于此时此刻”;


4、服务的行动——为孩子做一点事,换尿布、做饭、准备生活用品……


5、接受礼物——送给孩子能够表达出“我很爱你”、“我很在乎你”的礼物。

Gary博士说,表达孩子的“爱语”,相当于能把孩子的情绪盒子“填满爱”,当孩子觉得被爱时,施行管教与训练,比在他的“情绪盒子”接近真空时,要容易得太多了。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回想我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还真是这么回事。

现在每天下午弟弟睡了的时候,都是我和小叶子的独处时间,我会陪她玩、陪她学习,她感受都挺好,当中就算是有“批评”或者一些挑战的学习内容,基本也能和谐度过。

但之前有一天我很忙,这边孩子叫我陪画画,那边合作方一直找我,挺紧急的事儿,我只好陪一会儿、再回复一下微信,断断续续了好多次。

小叶子先是一遍遍的叫我,“妈妈,快点”,“妈妈,你还画不画了”,后来,直接阴转雷暴,怒了……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那天我最终是放下了手机,但我俩的关系、家里的氛围因为这么个插曲,一下子变得很差。


陪她简直各种不顺,尤其是“学习的内容”,小叶子很抗拒,认识的单词故意说不认识、数学也一概说不会,明显故意和我唱反调“报复”上了。

这事儿很容易给孩子扣帽子,“都陪你那么久了,怎么那么不懂事呢?我也有自己的事儿啊”但情绪的产生,其实有时就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原因。

我破坏掉了“精心的时刻”——小叶子的另一个爱的语言。

她希望在属于我们俩的专属时间里,我能心无旁骛,而我当时三心二意的样子,完全跑偏了,她感觉不到我的爱,所以才愤怒。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3

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爱的5种语言”的重要性的初衷。

除了能帮助孩子用他们想要的方式感觉到“被爱”,也能让孩子在生命的每个层面里,都对父母的引导更有“回应”,其实这种正向的回应,某程度上,就是咱常说的,“听话”。

这里并不是机械的让孩子听自己的,而是说有很多好方法我们用不出,并不是方法的错,而是和孩子的关系没建立好。

如果一个孩子的“爱的语言”是“身体的接触”,我们却一直在做“服务的行动”,起早贪黑的忙这忙那顾不上给孩子一个拥抱,她是没办法那么深刻地理解——妈妈是爱我的。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我也想起了我自己爱的语言,有肯定的言词、身体的接触、精心的时刻,然而我老公的,却是“服务的行动”,他周末喜欢买菜做饭,觉得能帮我节省这块的时间,然而我其实宁愿点个外卖,多点时间我们聊聊天。

——孩子也一样,“爱的语言”的识别与给予,就相当于在调频,你想多听音乐,却总在放“交通广播”,这怎么行嘛!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那我们该怎么识别孩子的“爱的语言”呢?

Gary博士说,通常孩子5岁起,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爱的语言了”,我们可以从孩子0岁起,就尽量每种“语言”都给一些,让孩子能通过各种形式感受到爱,不过孩子多多少少,还是会有自己的排序。

大家不妨参考这几个办法:

1、观察孩子如何向你表达爱


像我家小叶子特别喜欢我的时候,很爱“抱抱我”、陪着我,很明显,她的两个主要的爱的语言是“身体的接触”和“精心的时刻”,肯定的言辞、礼物、服务的行动也有,比如说“妈妈我爱你”、帮我提东西、送我她的画。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2、观察孩子如何向别人表达爱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她的好朋友,她通常会怎么表示呢?抱抱,邀请朋友来家里玩,送礼物、分享礼物给朋友,夸朋友或者帮朋友做点事儿?

孩子又会怎么表达对喜欢的老师的“爱”呢?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3、听听孩子最常要求什么


如果孩子常要求你跟他玩游戏、一起散步、或者一起读个故事啥的,明显就是“精心时刻”了,当然所有孩子都喜欢关注,只是这类“爱语”的孩子,要求在一起的时间,会远比其他孩子多,或者比其他形式多。

如果孩子不断地要求你评论她做的事儿,比如“我的画怎么样啊?”“我的作业写的好不好?”“我的衣服好看吗?”那就很可能是“肯定的言辞”。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4、注意孩子最常抱怨什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你已经好久没陪我一起玩了”、“你已经好久没带我去公园了”,这就是在表达对“精心时刻”的需要。

像我家小叶子说,“妈妈,你一天都没有抱我了!”也很明显是“身体的接触”,才一天啊。

也有一些孩子很难受父母总是要求什么都自己做,特别渴望爸爸妈妈来帮忙,那并不一定是孩子想偷懒,而只是他们在渴望,请表达我的爱的语言——服务的行动。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5、给孩子二选一的机会


这也是个好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在两种爱之语中做出选择,连续几周之后,大概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

“我今天晚上有空,我们可以一起去散步,或者我也可以给你做顿你爱吃的饭”(精心时刻vs服务的行动)。

“你是想让爸爸跟你一起玩举高高呢,还是想爸爸给你读个故事?”(身体的接触vs精心时刻)

“现在,你比较喜欢玩‘我喜欢你,因为……’的游戏呢,还是要我替你把玩坏的玩具修好?”(肯定的言辞vs服务的行动)


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


4

无论孩子的爱的语言是什么,表达所有五种语言,都是必要的,而拥有多种爱的语言的孩子,也是幸福的,因为她会更容易感觉到被爱,也更有爱人的能力。

现在每天和小叶子认真的抱一抱、陪她时全然在当下、时不时说些鼓励的话、送送小礼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滋养。


平时咱太容易盯着孩子的问题了,其实日常给对了爱、亲子关系顺了,很多问题,真就不是事儿呀:)


本文转自:慢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