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最喜愛的知性女教師|王禕:被學生需要是最幸福的事

華僑大學

王禕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網紅”老師。今年3月,有學生將她主講的《跨文化傳播》課程製作成視頻上傳網絡,被人民網等微博“大V”轉載,總點擊量達570多萬次。9月,她又因生動活潑的課堂講解、親和幽默的個人風格,獲評華僑大學2016-2018學年“學生最喜愛的教師”。不過她表示,“只希望做好一名老師該做的事情,安安靜靜地教書,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真正學有所獲。”

王禕


學生最喜愛的知性女教師|王禕:被學生需要是最幸福的事

王禕主講《廣播電視概論》《國際新聞與傳播》《跨文化傳播》等課程。在她看來,能把學生從網絡、手機、朋友圈裡的精彩世界裡拉出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上,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裡,她能感受到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和回應,也因此,她每天都會收到學生的私信,探討關於專業、生活等話題。在校園裡,王禕還經常被學生們“攔截”,面對面答疑解惑。


“要在講臺上站穩,真的蠻難的。要想把課講好,就需要準備更多。”

入職華大三年,每一堂深受好評的課背後,都是持續的積累和長久的付出。王禕通過參加培訓和觀看網絡慕課提升教學技能,經常與同事交流研究課堂的引入和鋪展節奏,更重要的是“利用大量業餘時間不斷跟進社會熱點和流行文化,瞭解學生當下感興趣的話題,和課程理論真正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有興趣、能聽懂,更知道怎麼從專業的角度使用這些理論解釋現象、指導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她用輕鬆的表達、通俗的語言、連貫的節奏進行拆解、闡釋,把晦澀難懂的理論問題具體化、現實化,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正是這些充足的準備,才讓王禕的課堂真正“有料”“有貨”。2016級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巫怡傑並不是《廣播電視概論》課的學生,但是卻沒有一次曠課,更在沒有考核壓力的情況下,按時完成了所有的課程作業。“像我這樣的學生,在王禕老師的課堂上有很多。我現在基本可以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來分析當下熱點傳播的成因、發展等問題。”

精心準備的課程得到學生好評的同時,也得到獎項的認可——王禕曾獲得華僑大學“精彩一堂課”比賽一等獎、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等。對待這些榮譽,她笑稱自己有些“佛系”,“教書育人是我樂在其中的事情,不是為了得到認可才去做。我更看重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多、更好的內容。”


“和學生有關的事情,我都很喜歡做,這些對我來說不是負擔,而是享受。”

課堂之外,王禕是學生指路的明燈、心靈的導師。為迷茫的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建議;為大三的學生開設考研分享會;幫大四的同學修改應聘簡歷;為面對情緒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疏導;給參加“挑戰杯”“大廣賽”“創新創業”等各類比賽的學生做指導老師;擔任學院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的指導老師……“雖然經常半夜一兩點還要回復微信,但是學生的信任,是讓我覺得最有價值感的事情。被學生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7級廣告班學生陳興參加科創比賽時得到王禕的指導,“王禕老師真的太用心了。從項目計劃書撰寫到logo設計,再到財務設計、商業模式分析,並且親自上陣提前為我們路演,她跟進了每一個環節。”他翻開比賽時與王禕老師的微信聊天記錄,感慨地說:“每一條60秒的語音,都凝結著王禕老師的支持與鼓舞。”


“學生是我的快樂之源、治癒之源。”

王禕上學期一週要上十四節課。因季節性感冒誘發咽炎,她帶著不適感去上課時,發現講臺上有一瓶水、一包喉糖和一包堅果,旁邊還留有匿名字條——“記得喝水吃喉糖,感冒才會好,身體好了再吃堅果,可以補充營養。”原來,這些都是學生關切她的身體留下的。辛勤的付出得到學生的反饋令王禕感動,學生細緻的關懷也讓她倍感溫暖,“不管怎樣都問不出來是誰放的,真的很感謝他們。"

而今,學生們表達喜歡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有的學生會拍下照片,有的錄下聲音,有的直接在朋友圈裡上一段小視頻,還有的會製作“王禕表情包”。“一不小心得到大家的認可,還是挺開心的。”不過,王禕坦言,她一直以來想要的都只是自由自在、繼續平凡地在自己熱愛的三尺講堂上授課,讓學生們不虛此行,有所觸動和收穫。


採訪的時候,2013級廣播電視學畢業生齊思雅從寧夏來到廈門問候王禕老師,她笑著說:“我和禕姐現在就像姐妹一樣。遇到生活、工作的問題,我還是會第一時間聯繫她。”

“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有求必應。”這是王禕對學生最真誠的承諾。


作者:計日莘 侯斌斌

編輯:楊嘉婧

責任編輯:蔡君韜

監製:溫雅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