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姑娘正為了一個布娃娃跟媽媽討價還價,媽媽用商量的口吻說:

“上星期剛買的那個和這個是一樣的,今天咱不買了。”

孩子用雙手拉著媽媽的一隻胳膊搖晃著哀求:

“這個娃娃裙子上有蝴蝶結,我想要!”

媽媽依舊不鬆口:

“家裡的娃娃一大堆,哪一個也沒見你玩……”

媽媽一句話沒說完,女孩哇地一聲哭起來,順勢跪在了地上。

旁邊有人笑著打趣,媽媽的表情很尷尬:

“這孩子越長大越有脾氣,真是太難治了!”

這是我在商場裡看到的一幕,其實在公共場所,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最讓媽媽頭痛的是,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哭大叫、跺腳、扔東西、打人,在很多人眼裡,這樣的孩子就是個任性的小魔頭。可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卻標誌著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到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其實是孩子無力面對現實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一生中需要度過三個叛逆期:執拗敏感期、兒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執拗敏感期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到了兩三歲,孩子往往變得性情急躁,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常常讓大人傷透腦筋,於是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可怕的兩三歲”。

執拗敏感期是人生的必然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孩子在生命之初和媽媽是一體的,到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要迅速地擴展活動範圍,而不成熟的心智卻導致他不能更好地表達自我。這時,孩子的內在需求與個人能力產生矛盾,讓他覺得發脾氣是解決這件事最好的方式,除此之外想不出其它辦法。

如果孩子的邏輯腦比較發達,具備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樣的情況下,能想到更多解決辦法,他就不會用發脾氣或者暴力來宣洩情緒,就能順利度過兒童執拗敏感期,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巧妙地解決問題,離不開邏輯思維和邏輯腦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大浪淘沙的勝出者往往是善於解決問題的人。“一切勝利都是思維方式的勝利”,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不諳世事的小孩子。

有網友講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網友帶著她4歲的女兒在樓下玩新買的滑板車,鄰居家5歲的小男孩騎著一輛豹紋小車子過來了,小男孩想玩女兒的新車子。於是,兩個孩子就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小男孩:妹妹,我可以騎騎你的新車嗎?

女兒:不行,這是爸爸剛給我買的!

小男孩:我的“獵豹”給你騎,好不好?

女兒:我不要,你的不是新買的。

小男孩失望地騎著自己的小車走了,兜了幾圈後他又湊到網友女兒身邊,討好地說:妹妹,咱們比賽好不好?

網友的女兒很高興地答應了,兩個人開心地圍著活動場地轉圈兒,不一會兒女孩漸漸落後了,又過了一會兒,兩個人交換了車子繼續騎。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網友站在一邊不動聲色地看著,忍不住在心裡感嘆:這孩子可會想辦法,到底騎上別人的新車子了。

我們從開始捋一遍:小男孩想玩女孩的新滑板,第一次要求遭到拒絕,他沒有不高興也沒找旁邊的奶奶求助,而是嘗試另一個辦法“用自己的獵豹交換”,結果又被拒絕了。這時他失望極了,但還是很冷靜,一邊玩一邊又想出第三個辦法。他不哭不鬧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說,這個小男孩解決問題的能力超強,邏輯腦發達,邏輯思維能力讓人佩服。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千萬別以為你的孩子還小,重視邏輯腦的培養,才是引導孩子內心強大的正確姿勢。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一個孩子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默娜•B•舒爾博士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專注兒童行為研究25年,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能夠學會處理典型的日常問題,他們就不大可能會衝動、麻木、自卑、好鬥或者反社會。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佈一份《中小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也印證了默娜博士的這個觀點,報告中的數據來源於對近幾年57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報告中所列出的中小學生四個自殺原因中,“逃避性自殺”高居榜首。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這些案例中,造成悲劇的往往是看來很小的事,比如成績下滑、作業沒完成、在外面受了欺負等。去年4月份,江蘇一名9歲的小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的消防栓玻璃自殺,在留給奶奶的遺書裡明確表示跳樓是怕“被懲罰”。讓人心疼的是,僅僅是一塊玻璃的事,“死”竟成了孩子想到的唯一解決辦法。

而另一組心理學調查數據顯示,那些善於獨立解決問題的孩子,當事情不如願時,善於從多個方面思考,願意跟人分享和交流,極少攻擊性。他們的思維更開闊,所以無論是在現在的學習上,還是在未來的人際關係和事業上,都普遍表現得更優秀。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方式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媽媽用愛心和耐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點滴滲透。

第一,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急於出面解決,把答案告訴孩子或自己把事情辦了。家長這麼做一是心疼孩子,二來怕麻煩,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鍛鍊機會。時間長了,以後遇到問題會習慣性求助。

家長不但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引導他自己能想的,就應該自己積極思考。當孩子遇到問題,先問他一句“你認為這事應該怎麼辦”,讓他自己找到答案,事後跟他一起復盤,總結經驗教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逐漸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第二,誘導孩子展開聯想

平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聯想意識,比如在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要講的是關於西遊記的故事,開講之前可以問他“還記不記得前幾天看的孫悟空那個動畫片”,兩人一起先把故事回憶一遍。講完繪本之後,再讓他找出兩個故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

對稍大些的孩子,在他做完了一件看似有意義的事的時候,要引導他把他的思考過程講出來。比如:他用積木搭了一座大樓,讓他說說這個地方為什麼這麼搭,他是怎麼想的;他自己踩著小凳子夠到了放在寫字檯上的繪本,為什麼不爬到沙發上拿下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重視“邏輯腦”培養,讓小魔頭秒變乖乖娃

結語

孩子的成長是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家長要學會像園丁一樣默默耕耘,因為孩子的未來就在你的付出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