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萧定权悲剧的始末,人性的挣扎,温情的荒芜

作者:铜豌豆||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随着电视剧《鹤唳华亭》的热播,小说《鹤唳华亭》再一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鹤唳华亭》是作者雪满梁园的作品。小说文笔华美瑰丽,描写细腻入微,情节丝丝入扣,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如火纯情,深谙各朝各代的历史。

不过,很多情节作者用了春秋笔法或者过多伏线,以至于不仔细琢磨,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

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沉郁的氛围中,偶尔一点点轻松的情节铺陈其间,却越发衬得主角萧定权的悲惨。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小说中,萧定权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 先说说母亲和老师对萧定权的教导


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描补中可得知,萧定权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格局远大的女子;师傅卢正瑜也是一个受正统思想洗礼的端方君子。

小说中,他曾回忆母亲对他说过,为人当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扶近柔远,下车泣罪。

春风风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雨雨人,夏天的雨水滋养着众生。均意指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汉﹒刘向《说苑﹒贵德》有云:“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孟简子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春秋时期,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往齐国,管仲亲自出城相迎。当管仲看见享有门人三千的孟简子只有三个随从,待询问详细情况后,联想到自己在齐国变法,得罪不少人,便说道:“我没能像春风一样吹拂每一个人,没能像夏雨一样滋养每一个人,将来我必定穷苦。”

扶近柔远,指安抚笼络远近之人,使之归附;下车泣罪,代指就是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汉﹒刘向《说苑﹒君道》有云:“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传说大禹统治时期,有一次他乘车外出巡视,看见犯人从他身边被押着走过去,便下车询问犯人犯了什么罪。听对方说犯了偷盗罪,大禹听后流下了眼泪。

随从不明白他为何伤心,大禹说,老百姓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是他的责任。且命人在一石头上刻下:“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卢师傅对萧定权的教导宗旨在于:“君子,求道,不求术。”

这里的道,可做自然之道、天地义理之解。而术,有阴谋诡计、技法高超的妙招的意思。

虽然“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但是,“从来套路难善终,唯有真情暖人心。”

所以,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大多都有重道而轻术的倾向。

《鹤唳华亭》:萧定权悲剧的始末,人性的挣扎,温情的荒芜


雷铎说禅中有云:道之与术,一如纲之与目,以大绕小,如本之与末,以根养叶,舍道求术,纵然得术,“小术”而已;反之,舍术求道,先得乎道,而后,术不求自至矣。明乎此,则做人可以“得大道而废小术”,纵然旧衣蔽履,灵魂亦会发光。

父亲对他并不亲近,故而对世界的理解,他大多是从母亲和老师那里习得。这也使得萧定权将母亲和老师的话铭记在心,并秉承他们的遗志,一直践行。

如果说他已是一国之主,那么,他一定很开心,因为,他可以将这些自己也认可的观念付诸实际。

可惜,他如今是太子,上有对他忌惮的父亲,下有两个对东宫虎视眈眈的弟弟,外有心怀各异的臣子和下人。

他想实践道,却不得不用术来求生。

这也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对他造成的冲击更加强大。

※ 再谈谈无情的父亲


萧定权的母亲顾卿卿原本喜欢的是肃王,舅舅顾思林却与父亲怀王萧鉴相交甚笃。

恭怀太子死后,肃王与怀王争位。顾思林不顾妹妹的心意,将之许配给萧鉴。毕竟,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更有利于夺嫡和巩固权势。

可惜,肃王死前,顾卿卿不小心流产,导致萧鉴知道了顾卿卿原来心中有人,此后便对她冷谈,并与其他嫔妃生下了几个孩子。

因为顾家想要个外孙,萧鉴这才与顾卿卿生下了萧定权。

可以说,萧定权并不是萧鉴自己想要、愿意要的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萧鉴是不可能对孩子假以辞色的。因此,萧定权小时候亲近舅舅更胜父亲。

母亲没有去世前,萧定权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有母亲疼爱,师傅细心教导,舅舅呵护备至,妹妹暖人心间。

如果母亲没有死,那么,他还是一个有人疼爱的孩子;如果妹妹没有夭折,那么,他还有一个骨血至亲可以相互依靠、围炉取暖。如果老师没有替他顶罪,他还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港湾。

可惜,疼爱他的和他疼爱的都先他而去。

他唯一能够寻求温暖的对象,就是曾因一句话“我不叫萧定权”而将之鞭挞了一顿的父亲,以期许那怕一点点的温情。

萧定权第一次遇见女主角阿宝时,听到她的名字与自己的乳名如出一辙,他说道:“阿宝阿宝,你这名字起坏了。在这世上,谁人会当你如珍似宝。”

这句话与其是说给阿宝听,不如说,是在说给他自己听。

因为周围人都说萧定权像母舅,萧鉴更加不喜这个孩子;加之顾家手掌兵权,萧鉴对顾家忌惮的同时,也将对顾家的恨意强加给了有着顾家血脉的萧定权;而势要从顾家手中将兵权拿回来的执念,让萧鉴将萧定权也当成了自己对立面。

父亲仅有的几次对他略显亲近的话语,让他刚感到一点点父子亲情后,都被无情的现实碾压。

晕倒时,萧鉴将萧定权留在身侧侍奉,却让皇后齐王等回去。

原本以为父亲是想让自己侍奉在侧以全自己孝子之心,心思玲珑的他片刻就明白,父亲是防着自己,怕自己在宫外谋划逼宫。

《鹤唳华亭》:萧定权悲剧的始末,人性的挣扎,温情的荒芜


有人曾说,原生家庭里的爱恨纠葛常常伴随着人的成长而带来各种内在与外在矛盾,唯有觉察才能真正成长,才能蜕变,才能打破原有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才能重塑人生。


然而,萧定权虽然觉察、明白,但是,他却无法蜕变,也不能打破,因为他是太子,他是各方利益的纠缠点,他有着自己要坚守的初心和本心。

都说天家无父子。

可是,看着父亲教齐王点茶,与齐王、皇后其乐融融的吃饭聊天,萧定权明白,父亲只是不想与他做父子而已。

一次次希翼,一次次落空,又一次次被猜忌、打压和利用,萧定权彻底失望,不再辩解,不再渴望,他最终关闭了自己对父亲的心门。

可以说,父亲对他的无情,是他选择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 最后说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继母亲、妹妹和老师先后离他而去,太子妃又在生产时难产而亡,连同那个一出生就没有了气息的孩子。

身边最得意的贴身侍女是齐王派来的奸细,他一眼就相中了的阿宝,也是萧定楷的耳目,往日带给他温情的舅舅也不知何年何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周身的荒凉是如此地寒入骨髓,他无人可信,无人可爱。

《鹤唳华亭》:萧定权悲剧的始末,人性的挣扎,温情的荒芜


萧定权其实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从他有洁癖可窥见一二,从他与阿宝交谈时曾透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也可觉察一二。

在与各方纠缠斗争中,因为违背了他的“道”,他渐渐产生了自弃的思想:“不过是一注污血,数根痴骨,是几世淤积的罪业,是一颗早已残腐的人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他知道自己变了,他厌弃自己,厌弃周遭的一切。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我既身为储君,怎可不知爱惜子民?怎肯为一己之私,让千万子民落入虎狼饕餮之口?”

所以,当舅舅顾思林在长州之战中,故意拉长战线,延长战时时,明知这样对他有利,可他还是写信催战——让顾思林早日结束战事。

所以,最终长州大捷,直捣胡虏老巢大胜之后,父亲因猜疑,让他前往长州做钦差,表哥顾逢恩准备为他起兵夺位时,他劝表哥放弃:“我害怕试过了这一次,就会习惯,就会耽溺,就会喜爱,最后和你一样,就会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还害怕,当我觉得这是天经地义之后,我会成为陛下,而你会成为武德候。”

“你就当我宋襄之仁吧,你就当我软弱无能吧,你就当我愚不可及吧。我自己以为是对,就足够了。——收手吧,就当是为陛下省些气力,为朝廷省些甲兵,为天下省些生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宋楚交战之日,楚兵陆续渡泓水北进,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将广,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

宋襄公说:“我一向主张仁义,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

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子鱼劝道:“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

宋襄公却说:“你贪一击之力,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

从此,人们将宋襄公这种思想称之为宋襄之仁。

很多成大事者都不拘小节,而这小节往往可能是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

可是,萧定权不一样。

他不是没有机会,他所围玉腰带上镶有7个京卫的兵符。

可是,他不想,也做不出弑父弑君的事情来,即便,这个为父为君者要致他于死地。

他不想,也做不出对不起天下百姓的事情来,即便,天下百姓并不知道,在某一时刻,他的决定避免了生灵涂炭,挽救了千千万万的性命。

他不想,也做不出违背母亲教导的事情来,因为,那是他整个生命中给予他最温暖、最高贵的灵魂的人。

萧定权是一个活的通透而明白,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牺牲的人。

虽然,这个代价非常昂贵:

顾逢恩见萧定权不想起兵,挥剑引颈自尽;而他,敞开长州城门,迎新钦差,却被以谋反罪,废太子位,解送还京被囚。

而在被囚期间,他挑断手筋,魂归天外……

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 写在最后


就如作者自己所说:

“成者王侯败者贼,是我很不喜的一句话。它原本只说一种现象,不知何时竟被奉为真理,而当它成为真理,后果就是,其信奉者只崇拜强权,不崇拜正义,只关注结果,不在乎手段。才给了精英淘汰一个滋荣的舆论环境。”

“还有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代入为将,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被踏在脚下的骨。”

“我赞美所有一切,对众生含一念之仁者,所有一切,为众生而敢斗争者,而敢放弃者。无论他是古今,中外,是领袖、是知识分子、是军人、是平凡人,无论他最终成功或者失败。人类历史的轨迹虽不完全由他们推动,但人类历史的轨迹要靠他们扳正。”

这才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真正意图。

做人,有可为,有可不为。

对众生含有一念之仁的人,即使他们败了,怜悯与嘲笑都是对他们的亵渎。

我们唯一能给予的,只有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敬意!

《完》

作者:铜豌豆。一位我以我手写我心的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