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如今的青少年享受著文明時代的網絡和電視,但沒有上世紀60、70年代同齡人的快樂和開心,那個年代除了沒有繁重的學習壓力外,一切一切玩耍的形式和內容,全靠自己去想象、去設計、去製造,享受著無拘無束玩耍的刺激與歡樂,這是當代的同齡人無法體會的滋味與樂趣。難怪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感嘆道:你們那個年代的人,怎麼人人動手能力都這麼強?!

  女孩子喜歡玩什麼,我不知道,只是知道她們喜歡跳橡皮筋、踢毽子、單雙繩、九宮格什麼的,活蹦亂跳、歡樂無比,跳到直至大人們高呼小名回家吃飯為止。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男孩子們的玩耍方式就多得很,文雅一點的就打珠子、打紙疊方塊、抓杏仁核、拍糖紙(包裹糖果的商標)、交流郵票、拍煙盒(後成為十大收藏之一的“煙標”)、火柴盒標(後成為十大收藏之一的“火花”)。玩煙盒是男孩最喜歡的,誰拿出的煙盒“大”,誰就收繳對方的煙盒,碼成一疊後再往牆上一撞,煙盒撒落一地,根據正反面,再用手掌往地上用力一拍,扇翻了面的就歸自己;就著對方又來,直至地上的煙盒全部拍完為止。煙盒的大小按其售價而,最大是“中華”、“熊貓”、“鳳凰”等,如果是帶過濾嘴的長煙盒就更大一級,在那個年代這些都是極品中的極品。最小的是香菸盒就是“朝陽門”、“三門峽”、“飛馬”、“春耕”、“經濟”等,只有被大的煙盒“欺負”。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高雅一點就是想盡辦法讓大人買一本精彩好看的小人書(連環畫),自己看完後,就去找認識和不認識的小朋友交換看,對方樂意,自己也高興,畢竟一本小人書換了十幾本、或者幾十本來看,是一件十分划得來的文化大餐。記得70年代,我在親戚家淘得一本連環畫,外表破舊不堪,內容殘缺不全,書名可能是《宇宙飛行》,講述是前蘇聯發射登月火箭的故事與月球探險的科幻,其內容莫說小孩,就對大人們來說都是天方夜譚。後來,因為該小人書在同學之間交換頻繁,被老師們繳了還、還了又繳、繳了又還……後來,這本科幻小人書再也沒有聽到音訊,我也失去了這一“寶貝”。可能今天的人們會問,上一趟圖書館不就什麼都解決了嗎?那個年代基本沒有圖書館,即使有極個別的大型廠礦企業有圖書館也不會有小人書、更不會讓青少年進去閱讀。

  以上這些都是“文耍”,而“武耍”是男孩的專利,更刺激更快樂。滾鐵環、抽陀螺、放風箏、開滑兒車、打水槍、炸錫炮、做木槍、放鞭炮……什麼好玩、好耍、刺激,就玩什麼。而這一切玩耍的東西全靠自己動手製作。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下河釣魚捉蝦、打鳥捕蟬等等。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鐵環是當然自己做,先到車間或工地尋找廢棄的、長短合適的細鋼筋或粗鐵絲,然後自己用鐵錘一點一點敲打成一個圓環、一把控制鐵環用的勾子。如果沒有技術和眼力,你就別想敲打出一個接近正圓的鐵環。最後的封口焊接,只有嘴巴甜蜜蜜的找工地車間的電焊工叔叔孃孃們幫忙點焊一下,才能最終完成鐵環製作。

  滾鐵環可以說是男孩們的最愛,也是不知疲憊的玩,各種起步的方式、各種花樣的滾法都玩得如痴如醉、嫻熟自如。平路可滾鐵環,上坡上梯坎、下坡下梯坎,如平地般行走自如。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而木工類的玩具,如陀螺、木槍等就容易製作多了,找來一根圓木,用菜刀一點一點砍成錐度形狀,要想陀螺旋轉速度快而平穩,錐度、同心度必須達到最佳,但沒有一個男孩知道這些。只有不停的做,不停玩耍體會其中奧妙。如是做木槍就簡單多了,根據木料的形狀和尺寸,可製作成駁殼手槍、五四式手槍、長槍、卡賓槍等。要是能找到別人用剩的油漆刷上木槍,再用報紙摺疊成各式各樣的軍帽,扮演電影裡英雄角色,那更無比的愜意。有了這些長短槍,山上田野、樹林草叢裡,男孩們渡過了無數個歡快喜悅的日子。但同時,不少男孩也因家裡的菜刀多次被砍壞,也遭到大人們不少暴打。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最能體現技術活的要算做風箏和滑兒車。男孩們根本不懂飛行物的平衡平穩、上升動力阻力什麼的,只知道怎麼做才能讓風箏飛得更高更平穩,在同伴的眼裡在,你就是“英雄”與“天才”。風箏所用材料極為簡單,細竹條、白紙、結實的尼龍線就夠了。細竹條要用刀削得越薄越好,按上下、左右平衡均勻分佈,綁紮成風箏的骨架。如果骨架做得不好,直接影響放飛效果,風箏就會“打栽栽”或左右搖晃。再用米飯(如有糯米飯更好)把白紙牢牢粘結在細竹條上,保證風箏在上升過程的牢固與升力。有藝術天賦的男孩還會在風箏的白紙上畫上各種各樣圖案,讓風箏更加吸引同伴們的眼球。

  要知道風箏怎麼才能飛得又高又平穩,請《沒有網絡電視,但很快樂!》(下)

故事: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年代,我們很快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