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為何以前476年作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

關於春秋和戰國的分界,歷史上大致有幾種觀點,一是孔子公元前481年得知天下第一仁獸的麒麟被魯哀公抓到後因傷負死,萬分悲痛,春秋絕筆,以及同年發生的田恆弒殺齊簡公事件。其二說是公元前473年勾踐滅吳,結束吳越爭霸。其三是公元前453前,趙魏韓三分智氏。然而有一件奇怪的是上述三個歷史事件都沒有成為春秋戰國的劃分點,高中課本中很明確地給出的時間界限是公元前476年,這又是為何呢?

不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為何以前476年作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

這裡首先先看一下上述幾個事件為何不能成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首先田氏代齊,一直到公元前386 年,田氏在拖了一個世紀後才完成了田氏代齊的最後一步,放逐齊康公,建立田齊,同樣地三家分晉,這一歷史進程也足足拖了一個世紀,一直到韓趙魏都成了諸侯了,晉國公室還在,直到田齊建立的十年後,公元前376年,晉靜公才被放逐,晉國滅亡。由此看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自然不能成為大時代的劃分的明確節點,勾踐滅吳後越國很快暗淡,也沒有成為。而孔子春秋絕筆因為是文化事件也沒有采用。

不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為何以前476年作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

之所以選擇公元前476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當時的朝代。這裡或許轉念一想就明白了,當時名義上還是周朝,因此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的劃分自然要以周天子的在位說的算,這一年在位近半個世紀的周敬王去世,同時在周敬王這四十四年的時間裡,也正是中國井田制完成最後瓦解的時候,各個諸侯國基本上逐漸承認私田,同時鐵農具得到進一步普及,換言之在這一時期地主階級開始形成,生產力得到發展,雖然真正消滅奴隸主階級的商鞅變法還要在一個世紀後發生,但史學界普遍還是認為周敬王去世的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76年,中國的新的生產關係已經形成,同時鐵器農具廣泛應用於農業,由此中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而這種基於社會性質的節點劃分也調和了要以重大事件為劃分點的矛盾,因此周敬王去世的公元前476年也就成了我們教科書上看到的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了。

不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為何以前476年作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