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 | 互聯網:撬動善世界的槓桿

信息共享 | 互聯網:撬動善世界的槓桿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李濟慈)不久前,民政部公佈了2018年互聯網慈善的年度“成績單”——由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共為全國1400餘家公募慈善組織發佈募捐信息2.1萬條,網民點擊、關注及參與超過84.6億人次,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以各平臺業績排名,全國慈善組織通過騰訊公益募款17.25億元,通過螞蟻金服募款6.7億元,通過阿里巴巴公益募款4.4億元,通過新浪微公益、京東公益、新華公益等平臺,募款金額均達千萬元級。與2017年的12家網絡平臺、籌集善款25.9億元、2.51億人參與慈善的數據相比,2018年實現了全面超越,充分彰顯了互聯網獨特的增長方式。無論是在參與人數、動員能力,還是在惠及領域與業態模式等方面,中國互聯網慈善均體現了領先者姿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

互聯網慈善是“水平”的

談及慈善,常有“上善若水”之說。皆因水所具備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普惠、公平、包容等特性。而互聯網慈善恰是這一特性的時代註解。

互聯網真正使慈善消除了地域、經濟、文化以及諸多社會條件的差異,成為領域共用、共通、共享、共守的公共平臺。互聯網平等、兼容、無障礙的特性使高度發達的深圳與相對落後的陝西處在同一個平面;使位於沿海中心的江蘇與西北邊陲的甘肅共有同一平臺,在人才技術、理念模式等軟件要素及旅遊、消費、物流等類慈善項目資源上深入鏈接,並在這種跨越時空合作中大有作為。

以往,很多貧困現象的成因之一就是信息匱乏或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讓原本閉塞的人們獲得了視野的拓展、資訊的聯通,以及改變生存環境及生活狀況的更多可能。

互聯網的運用使原本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得以極大縮短時空,迎頭趕上。以陝西為例,中國社會扶貧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陝西省社會扶貧網用戶累計註冊數量已突破456.96萬人,其中愛心人士334.52萬人,貧困戶119.74萬人。全省3833萬總人口中,已有12%的人口註冊登錄參與愛心幫扶。共發出貧困需求36.72萬個,對接成功33.09萬個,對接成功率達90.13%,募集幫扶資金414.81萬元。利用中國社會扶貧網平臺,在省級總人口註冊佔比、社會幫扶參與度和成功對接率等方面,陝西均居全國前列。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互聯網慈善是公眾的

關於慈善的本質,有一個古老詮釋,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然而千百年來,她更像是出自詩人口中或騎士行止的一個浪漫理想,是互聯網使她真正變為現實。

較之傳統模式,互聯網帶動了慈善行業新生態、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使更具創意性與技術含量的慈善參與方式不斷湧現,讓“指尖慈善”成為人人可為的時尚潮流。

參與慈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者的意願及便捷程度。互聯網技術為個人捐助意願及參與體驗的便利帶來了巨大提升。騰訊公益後臺數據顯示,目前線上捐助比例已達98%,僅2%的人選擇在線下場景進行捐助。

當下,互聯網慈善正由強調個人體驗向著強調社群社交化方向轉變,使網絡社群慈善模式日漸成熟,“人人慈善”“人人為人”成為可能。

互聯網慈善是透明的

慈善的本質追求與理想目標是做成“透明口袋”,而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這種想法很難企及。

傳統慈善模式的弊端之一就在於捐助者、募捐者、受助者三者的隔離。彷彿三座孤島,雖處同一水域,卻彼此缺乏聯繫。信息的嚴重不通暢、不對稱,使捐助方捐出善款之後也就完成了第一路段,就此與其他人等失去聯繫;作為接受方的慈善組織,從此也無須再向捐助者提供更多信息,而是繼續完成自己的路段;而在受助方,也似乎無須知道善款的來源。以往,許多問題與詬病常出在這種“分段式”“分割式”的模式中。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

騰訊公益推出了捐款“透明組件”,實現全過程披露。當善款從用戶賬戶被划走的一刻,其每一筆動態都會被記錄在案,知情權會使慈善者獲得極強的參與感與滿足感,也由此提高了公眾參與慈善的積極性。

2018年,隨著互聯網慈善的深入運行,20家平臺上捐贈、反饋機制的不斷完善,公眾可以隨時瞭解、監督慈善項目進展和善款使用情況,徹底打破了捐助、施助、受助三方之間的信任屏障,為“透明慈善”奠定了基礎。

互聯網慈善是多元的

互聯網從根本上改變了慈善的理念與實踐方式。由於慈善文化所具有的時代特性,不同代際的人們對於慈善的理解也不甚相同。從理念上說,今天的人們正由單純關注貧窮狀況、解決生存問題向著關注個人感受與人生髮展過渡,由單純關注受助者的衣食冷暖向著關注其價值實現過渡。從救助方式上說,傳統慈善多以善物救助為主,現代慈善多以善款善物救助為主,而互聯網慈善之下,人們已不再拘泥於單純的捐錢捐物,而是演化出豐富多彩的行善方式,將做慈善與個人生活、才能、愛好、情趣結合起來。同時,互聯網募捐場景設計更加多元化,如行走捐、聲音捐、閱讀捐、積分捐、消費捐、企業配捐,日捐、月捐、零錢捐、一對一捐等多種方式,使各階層、各年齡段愛心人士得以各取所好、各盡所長參與慈善,讓“人人慈善、隨手慈善、指尖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互聯網慈善是互予的

互聯網與慈善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給予、相互成就的一個整體。慈善賦予互聯網以善的屬性;互聯網賦予慈善以科技基因。慈善推動了科技創新與進步;科技提升了慈善的品質與運作水平。如加入“愛肺計劃”公益醫療項目的“騰訊覓影”、對自閉症兒童進行輔導的VR社交訓練課程軟件、讓許多走失兒童回家的人臉識別技術、讓邊遠地區的孩子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的遠程教育技術、讓殘障人士以更低成本獲得義肢的3D打印技術等等。

互聯網慈善已經成為慈善事業的一種常態,沒有互聯網,很多慈善活動便寸步難行,許多慈善從業者將無所適從。互聯網慈善正從多重方面影響與改變了慈善的生態格局,體現了一種由介入到融入的完整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