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國區域發展佈局

陳文玲: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國區域發展佈局

陳文玲: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國區域發展佈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陳文玲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年第三季度)上的發言

當前世界經濟陷入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新冠疫情第一波還沒有過去,第二波捲土重來,世界經濟處在極端的不確定性之中。所以,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調整,就要基於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主要談三個觀點:

第一、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當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當前最大的一個變量,引發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對中國區域經濟的調整會產生重大影響。當前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異常激烈,特別是中美之間,本來在疫情中應該走向合作,但是兩國的對抗性博弈反而比疫情之前加劇了,而不是減輕了,這令人非常遺憾。

距離11月3日美國大選,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當前是最敏感的時期。特朗普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競選口號是"為你而戰",主要的核心議題是10個,其中涉及到中國的有4個議題。一是徹底結束對中國的依賴,包括五項具體措施,從中國迴流100萬個就業崗位,製造業獨立,把在中國的美國製造業引回美國,對回到美國的製藥行業、機器人行業進行百分之百的稅收減免,對沒有按美國禁令處理和中國企業關係的美國企業停止聯邦政府的支持。最為惡毒的是,要中國對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傳染負全責。如果這些政策進一步實施,會導致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在某種程度上的重構,美國企業會面臨著新的壓力。美國頭部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在中國的企業,也會遇到空前的壓力。二是為未來而創新,集中在5G、月球、太空領域。我們知道,到2024年國際上的空間工作站只剩下中國了,現在美國組建了太空軍——第六軍種,加強美國太空領域力量,這也是他的一個執政綱領。三是涉及到中國的就是排幹沼澤,對於有害於美國的所有國際組織進行抵制和鬥爭,排幹全球主義的沼澤。中國主張經濟全球化,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特朗普的主張是排幹全球主義的沼澤。最後和中國關聯度高的,就是繼續堅持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最主要影響到美國優先的對手就是中國。所以我們看到,大國的博弈、中美之間的博弈會對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和區域格局產生很大影響。我們在研究區域經濟的時候,不能不關注到這些重大的要素。

拜登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也提出了製造業迴流,提出重構盟友體系,聯合盟友用佔世界二分之一的經濟力量抗衡中國。重回國際組織,現在明確提出來重回三個,要重回巴黎協定,重回WHO,重回伊核協定。如果拜登執政,他會重回原來特朗普退出的主要的國際組織,並且加強美國在這些國際組織上的領導力。另外,拜登會重拾奧巴馬、希拉里民主黨的政治遺產。

我們在研究國內經濟發展和國內區域佈局的時候,這種外部的,特別是美國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在中國周邊進行的新佈局我們不能不考慮。我們可以看到,特朗普正在重構反華體系,在其執政的前三年全部是在退,一共退了13個國際組織,現在則是從退群到建群,重構全球反華的包圍圈,或者說重構反華的全球性組織。最明顯的是美國推動美日印澳聯盟,搞印太戰略,搞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藍點計劃"。還有就是原來的"五眼聯盟"加日本變成"六眼聯盟",在安倍晉三退下來之前,日本外長和美國就已經初步達成了協議。還有G7擴容,從原來7個成員國要擴大到11個,要把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韓國拉到七國集團來。當然,現在韓國沒有表態,澳大利亞和印度欣喜若狂,俄羅斯持反對態度。但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從退群到建群,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而建群主要是針對中國,給我們周邊區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從外部因素來看,對於國家的區域佈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中國新的戰略佈局會使區域經濟發生很多重大或者根本性變化。最大的變化是我國的區域戰略佈局,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等,既是區域經濟戰略佈局,也是我國區域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這些佈局都會對我國區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對沖美國對我國的戰略轉向和戰略遏制風險的非常重要的區域佈局。美國在香港經營了多年,力圖把這個地方變成反華前沿陣地,現在這個陣地被我們爭奪過來了,因此粵港澳大灣區佈局和推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前段時間我們研究粵港澳三地規則和標準銜接或者對接,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律體系、三套貨幣體系銜接,還有人員往來的流程中,實際上未來會產生四個層次的銜接對接:一是香港和澳門與國際化水平相近的規則標準,需要廣東向港澳對接;二是在內地經濟發展中產生了很多新的業態、新的標準、新的動能,需要香港和澳門向中國內地對接;三是粵港澳三地要共同向最高標準的國際規則對接,形成標準和規則的高地;四是粵港澳要聯手創造並填補世界規則和標準的空白,比如說數據流動、超算算力、未來新經濟、新業態中的很多標準,這些方面有很多在國際上是標準規則的空白,我們研究適應共同需求面向未來的標準與規則。

因此,我國當前區域的佈局不再是一般地域的概念,它有更深的立體化、多維的戰略組合意義。包括了標準、規則的相互銜接與對接,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數據流和人的快速流動,充分發揮現代流通的基礎性作用。現在流通的基礎性作用,實質上就是互聯互通,就是高速連通,就是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靠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下的高效率低成本暢通的現代流通。未來的區域發展可能會發生三方面重大的變化:

1、大流通格局的發展與形成。原來中國機場飛速發展,港口飛速發展,高速公路飛速發展。現在世界排在前十大的港口,有七個是中國的。我國現在高速公路是世界第一位,高速鐵路世界第一位,佔全球70%左右。中國的硬基礎設施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超常發展,基本上形成了硬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和區域佈局的重要支撐。現在特別是"十四五"期間會形成軟基礎設施、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這種支撐會使我們的要素流動會更快,成本更低。

2、大城市群的發展與形成。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形成了包括剛才人民大學研究報告中指出的一級、二級、三級的若干大城市群。這些大城市群是中國製造業密集的地區、人才密集的地區、知識要素密集的地區、創新資源密集的地區。大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的主核或者叫主體,現在也在發生新的變化。大城市群原來是大城市和大城市連接,現在大城市群裡涵蓋了很多國際化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微型城市。我之所以說微型城市,就是我們有些鎮,甚至村都是一個製造業的基地,成為一個微型城市的構架。雖然從行政層級上看中國還是省、地、市、縣,但是真正按經濟的實力和經濟的發展水平、產業的空間佈局,很多製造業產業鏈已經下沉到二級城市、三級城市,甚至是鄉鎮,形成了中國內循環強大的基礎。因此,我們未來的城市群中裡面既涵蓋大城市群的連接,也涵蓋大城市群覆蓋下的中小城市,甚至微型城市的連接。

3、大物流體系的發展與形成。我國當前擁有特別強大的物流體系,還有強大的國家儲備能力。未來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要保證我國沿邊2.2萬公里、沿海1.8萬公里,共4萬公里的邊界線成為我國拉動區域經濟或者帶動周邊國家非常強大的帶動力量。我個人認為,著眼於未來的區域發展,必須加強對於那些可以帶動周邊國家的主體省份的政策支持,對於祖國邊境區域的政策支持,提高對於邊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鼓勵並支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向邊境地區轉移,以我國在邊境上製造業的頭部企業為龍頭,形成與周邊國家相聯繫的新的產業鏈。我國很多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周邊緬甸、老撾、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一定努力把頭部企業應該留在境內,主要應該留在我國的沿邊地區,以沿邊地區為基礎和前沿,重構產業鏈。形成以中國國內循環為主體的、與周邊國家國際循環為重要支撐的、與發達國家產業鏈重新鏈接的雙循環新格局。這些都需要我國在整體區域佈局中做出中長期的規劃,區域經濟新佈局要像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所指出的,要從中長期加以認識,要有從打持久戰的視角對區域經濟佈局調整的新的指導思想。

第三、在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考慮我國區域發展佈局。我國經過了幾個階段的區域經濟發展佈局,包括從東南沿海兩個率先到西部大開發、到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東西互濟的新區域佈局。一帶一路建設從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到空中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到北極冰上航道,形成多維發展的"一帶一路"。我們已經漸次地打下了區域經濟佈局的基礎,形成了既有的佈局,謀劃新的佈局。面向未來,最近世界銀行做出了到2035年未來世界經濟的預測,到2035年,預測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個是按一般匯率,不是按PPP。因此,中國經濟未來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區域佈局怎樣抵禦外部風險?我們的區域佈局怎樣把國家內部的優質要素重新組合?我們的區域佈局如何吸引國際上最優的要素在中國集聚,使中國成為優質要素集聚的地區,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中長期問題。

在北京國際服務貿易大會上我有一個發言,認為未來中國會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當前我國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第一大出口國, 2013年至今,中國是貨物貿易進出口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現在是世界第二大國。加上將來的數字貿易、服務貿易,還有原來的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採購貿易,這些貿易加快發展,會使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包括進口、出口和轉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今後,我們不僅要在世界上賺加工費,而且會成為世界交易密集的大市場和重要載體,中國將會在流通環節或者流通競爭力上形成我國更大的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商品、資本、人才、數據在中國加速流通,形成中國既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也是世界的大市場,世界的貿易中心,既能內循環,也能實現國際化大循環的戰略高地。因此,我們未來的區域佈局,既要考慮到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考慮中國在國際經濟地位、作用、影響力提升,特別是到2035年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以後中國在世界引領作用等因素,也要考慮中國在國際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佈局,還要考慮新型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演化與變量。

說明:本文轉載自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年9月30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