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上方花园住宅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手迹

让我们看看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早年在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突然收到母亲从家乡海盐寄来的家书:他的妻子吾氏因难产于二月初六日去世,母子双亡。

张元济遭受晴天霹雳,悲痛欲绝,可是一个月后就要会试,家乡又远在千里之外,张元济只能含悲忍痛,坚持复习。

元配妻子逝世6年后,张元济继娶前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许庚身之女许子宜。张元济与许氏育有一女一子,长女名树敏,独子名树年。

1913年,张元济已经在商务印书馆赚得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就以每亩2000银圆的价格在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买了土地,建造了一幢三开间两层楼的洋房。

1923年,张元济竤儿子张树年进入上海圣约翰中学部,毕业后直升圣约翰大学,再毕业后进入美国纽约大学留学,1932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

张树年向父亲提出要求: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

“你进商务有三不利。”张元济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一是对你不利。你若进商务,必然会有人吹捧你,你就会失去刻苦锻炼的机会,这就毁了你的一生。二是对我不利,父子在同一处工作,我要受到牵制,尤其在人事安排上,我很难主持公道,讲话也无力。三是对公司不利。你进入公司,这将形成恶劣的风气。公司领导人人都有儿子,大家都要把儿子塞进来,这成了什么样的企业呢?”

最终,张树年进入一家小银行,一直工作到退休。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和儿子张树年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和儿子张树年一家合影

张树年与葛昌琳在上海南京路大东旅社举行结婚典礼,张元济特地邀请老朋友蔡元培担任证婚人。张树年结婚后,与葛氏生下两男两女,可惜长子长女未满周岁就夭折了,女儿张珑和儿子张人凤长大成人。

张元济女儿树敏30岁时和留学法国的孙逵方先生成婚,他们于1933年11月在上海大东饭店举行婚礼,张元济还是邀请老朋友蔡元培作证婚人。1949年,张树敏夫妇携3个女儿举家迁往法国。60年代,孙逵方车祸去世;三个女儿都嫁给德国人和法国人。张树敏晚年住进巴黎养老院,直至逝世。

要说张元济,他的被绑架是不能不说的。

1927年10月17日,张元济正在家与夫人、侄儿张树源等在吃晚饭,当时他住在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40号。突然,一群人闯进来,有人用枪顶住张树源头部,其他人架起张元济匆匆下楼,把他塞进门外汽车,汽车在夜色中疾驰而去——张元济被绑架了。

第二天上午,绑匪头目开价30万元赎票,“像你这样的大名人,不会没有钱。去年你女儿结婚光嫁妆就值30万呢。”张元济拊掌大笑:“我只有一个24岁的女儿,至今还未出阁,哪来30万嫁妆之说?请你们派人复查。”

两个头目傻眼了,让步要价20万。张元济给商务编译所的好友高梦旦写信:请兄为我帮忙,并转告内子,向亲友借贷……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故居,当年绑匪就是从这扇门冲进去的

张元济被绑票的新闻通过报纸传遍海内外。

经过谈判,绑匪头目将赎金减至15万,可是,张家还是无力承担。

张元济同看守熟悉了,他看见年长的一个看守不停地咳嗽,就提笔开了一张药方。他在囚禁期间,诗意大发,写了10首诗。

10月21日,绑匪头目与张树源等人见面,拿出张元济写的信,他在信中告诉家人赎金已降至2万元,请尽快向亲友借贷。最后,张家凑足了1万元给了绑匪头目,绑匪决定10月23日释放张元济。

那几个看守紧紧握住张元济的手不忍离别,那个年长的看守抽泣着说:“来日我们改邪归正后,再来见您老。”

“好!我希望再见到你们,好好地做人。”张元济也动情地说。

汽车把张元济送到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张元济下了车向车内人挥挥手,然后朝家里走去。

在张元济的家人眼中,他总是在伏案工作。

孙子张人凤回忆,在淮海中路上方花园24号,他喜欢看爷爷写字。有一次,祖父写完一个字,他就上前用自己的小手帮着把纸向前挪动一点;爷爷再写完一个字,孙子再向前挪一点。等到爷把对联写完,祖孙俩就相视一笑。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张元济和孙子张人凤

1942年初,两个日本人求见张元济,他拒绝见面,在对方递送的名片背后写下八个字:两国交战,不便接谈。张元济让孙女张珑下楼交给日本人。

张元济喜欢在家里请公司同仁用餐。1910年2月11日正月初二,张元济约了编译所同人高梦旦、蒋维乔、陆费逵、戴克敦、孙毓修等人在寓所聚会,晚上10时方才散去。每年新年来临,张元济都要宴请请商务同人,因为人太多,他要花好几天分几批才能宴请完毕。商务各地分馆经理来上海开会或请示工作,也常常应邀到张元济寓所便酌,直到张元济迁居上方花园,这种宴请才告停止。

就在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度过了最痛苦的时刻。

1933年6月20日,张树年陪母亲等人游玩庐山,为母亲过58岁寿辰。张元济有事不能相陪,就对夫人说,“太太,我今年为商务印书馆印《二十四史》,恐怕不能去了,这也无法。你少喝些酒,一天一次;香烟最好戒除,对身体大有益处。”许氏听了张元济的话,果然气色大为好转。

1934年1月15日起,妻子许氏开始发烧,先后请了几个医生就诊,但她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

那天,儿子张树年把张元济请到他卧室,突然跪下说,“我今天为母亲请命,如父亲不同意,我就不起来——我要更换医生。“

张元济被儿子的孝心所感动,流着泪答应了。

4月14日,德国医生布美上门诊治,他的结论是:肺癌,晚期。又有美国名医上门诊治,结论还是一样。

5月1日晚(农历三月十八日),许氏陷入昏迷状态,张元济悲痛地走到她身边,问她感觉是否痛苦。她突然清醒过来,睁开双眼对他说,“我今天不会去的。我要忍痛留一天……你快去睡吧。”第二天早晨,许氏去世,享年59岁。

张元济含着深情和热泪,给至亲好友一一书写报丧条;他还亲笔起草《张元济鸣谢(告)亲友启事》刊登在《申报》上。

20多年后,1957年夏,张元济因病住进华东医院。1958年8月初,张元济已经不能说话了,多年的助手丁英桂前来探望,张元济用全身力气说“册、册、册”,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惦记着《册府元龟》这部珍贵古籍的影印出版事宜。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8月14日下午8时4分,张元济病逝于华东医院,享年93岁。8月17日下午,追悼会在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隆重举行;当天,遗体在静安寺火葬场火化。9月,骨灰安葬于上海联义山庄公墓,墓前竖立着老友陈叔通题写的墓碑:“浙江海盐张菊生先生元济之墓。”在“文革”浩劫中,在张元济先生墓碑被“造反派”砸碎。张树年嘱咐儿子张人凤与侄子张庆赶到墓地,挖出骨灰盒,悄悄移藏到家里。后来,他们把骨灰盒带到海盐,找到吾夫人、许夫人墓穴的大致位置,把骨灰盒深深埋于泥土之中,张元济终于长眠于家乡故土。

张元济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经营上海市商务印书馆,使之成为上海乃至于中国的文化重镇。

他从著名的南洋公学辞职到一个小小的印刷厂,人生的正确选择,让他的人生辉煌,放出耀眼的光芒。

人物档案:张元济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籍贯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男,字筱斋,号菊生。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和爱国实业家。

张元济清末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职。1898年冬,他出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译书院院长,后来出任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投身商务印书馆,1903年出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担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

他1949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来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担任上海文史馆第一任馆长。

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1932年,日军的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随后,日本浪人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浓烟遮蔽上海半空,五层大楼成为了空壳。这场浩劫,商务印书馆80%的资产被毁灭,东方图书馆的46万册藏书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

张元济与叶景葵、陈陶遗等人发起成立了合众图书馆。1939年创办,张元济和叶景葵倾其所有,把个人所有的藏书贡献出来,把口袋里所有钱全部奉献。张元济还给远在北京的顾廷龙写信,邀请他主持图书馆的工作。

合众图书馆收藏、保存古籍善本,后来发展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到1949年,合众图书馆已有22万册藏书。中共建政后,张元济捐献了全部藏书,它们成为今天上海图书馆中最重要的珍藏。

中国出版家张元济的家庭生活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请张元济同游北京天坛,陪同游览的有陈毅、刘伯承、粟裕等。大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并合影留念。毛泽东问张元济早年在京做官时是否来过这里,张元济笑着回答:“这是皇帝敬天之处,我那样的小京官岂能来此?”毛泽东听了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