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近日,一则“新手妈妈报班给三个月大婴儿进行趴睡训练,导致其窒息死亡

”的新闻使各界网友纷纷怒不可遏。

绝大部分网友都指出“这样的妈妈等同谋杀”,“婴儿不是宠物不需要训练”,“懒妈妈怕辛苦就不要生孩子”,“这些涉及违法机构怎么还会存在”。此次事件固然不幸,但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科学育儿本质到底在哪?


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图文无关


  • 01
  • 不可挽回的错信

其一,机构确实存在问题。育儿账号“芝士小馄饨育儿经”背后的注册公司资质欠缺,创始人之一杜某并非育儿专业,其经营范围也不包括诊疗服务

其二,相关部门在审核上是否有纰漏,商家是否钻了法律条例的漏洞不得而知,最终随着其微博声明“事件发生前已和事主终止合约,婴儿系不明原因死亡”而不了了之。

其三,这位母亲固然可悲可恨,因为她的无知而依赖所谓的育儿平台导致错误判断,甚至看到宝宝脸色发紫却只会一味地在微信群进行咨询。


  • 02
  • 承认其部分合理性

我们不能否认,自主入睡、让孩子睡婴儿床、踊跃学习育儿知识都并非错误的观点,不能为了指责此次事件就一刀切。

相信这位母亲最初出发点是好的,只是顺序、逻辑、认知范围上,出现了异于我们大部分人的偏差,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网友一边倒骂新手妈妈骂育儿机构的原因。


如果她选择了晚上睡觉时跟孩子同房不同床,而不是通过冷冰冰的监控去观察;如果她是选择了一间正规资质的育儿机构去咨询,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哪怕是看一本正规的育儿书......


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图文无关


  • 03
  • 科学育儿的本质

第一、 育儿的先见性。

为什么说先见性,因为当一位母亲知道怀孕的那一刻起,接下来必将是个漫长的学习、探索过程,没有天赋(指没有育儿经验),又想拿出好成绩(指自己满意的育儿程度),就必须在孩子出生之前,把相对科学的育儿知识归纳总结好,再不济也先列个提纲。


比如说,各个阶段孩子的生长发育特征,再细心点的家长可以具体列为各个月龄的身高、体重、饮食、睡眠、内脏、囟门、头发、牙齿等等各方面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 育儿的科学性。

现今社会上被普遍人所共知的“科学”,或者说正规可信机构,包括有国家级儿童教授专家(崔玉涛、鲍秀兰等)、各大国家认证官方平台上公信力高的团队(丁香医生、年糕妈妈等)、较多正规高校毕业医生所组成的高端私立诊所(和睦家、卓正等)、国外公信力极强的权威机构(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学会等)。 还有就是被大部分专业人士认可和推荐的书籍:《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以及《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

而非网上某些不知名平台所推荐的“xx育儿专家”,或者买一本胡乱堆砌观点的育儿书,网上随便搜索“育儿”弹出来某个商业运作为主的育儿公众号就是“科学”。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十分不理解家族微信群为什么会转发“垃圾”链接,为什么转发未经证实的某音视频。


这部分的认知尤为重要,一旦吸收了滥竽充数的不良育儿习惯,便会直接影响母亲的育儿观念。

由于刚生完孩子的母亲通常处在惊弓之鸟、爱子如命的心理状态,所以她的判断会不容旁人质疑,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甚至母女关系都会特别紧张的主要原因。

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来源--百度


第三、 育儿的正确性。

这个正确性,是相对的。每个家庭,家庭氛围不一样,成员组合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

有人会说,所有事情都可以为小婴儿让步啊,毕竟婴儿时期不长,长大了就不会再黏家里人,这个都迁就不了怎么做父母呀等等。这个观点没毛病,但在说这话的同时,已经是在强迫对方在接受你的想法了。

举个例子:某孩子一出生就独自睡小床,母亲半夜起来喂母乳,同房不同床,直到三四个月忽然就睡一夜整觉,母亲也因此睡了一个长长的觉,甚至有点惊喜不已。

其实这位母亲所期待的理想方式是“

你好,我好,才是大家好”,她只是对自身睡眠充裕特别渴望,因为这样白天才能更好更有精神地照料孩子,而不是因为疲累一脸怨气,从而在孩子和老公面前散发出来,造成家庭氛围的恶性循环。

所以,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法才更重要

如果你想和宝宝睡在一起,并且感觉这样能让宝宝、爱人和你都睡得更好,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我们的建议是选择最适合你全家人的睡眠方式。不要因为朋友们都这么做就有压力,强迫自己接受不适合的夜间育儿方式,可能你的宝宝在小床或摇篮里会睡得更好,并不介意与妈妈分开。”--节选自《西尔斯亲密育儿》

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来源--百度


  • 04
  • 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角色也应当充分发挥,进入到育儿当中,建立正确的家庭关系。正确的家庭地位永远是夫妻再到孩子,一旦相反,极容易导致孩子只会“窝里横”,甚至长大了只会依赖,夫妻关系也会因此恶化。

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并不是一直在怀里抱着捂着,而是有需求的时候父母能马上出现在身边

有心理学者指出,不止婴儿时期,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他们依然渴望在他们无助的任何时刻,或者学校表演、获奖演讲父母能陪同在身边。

从“婴儿趴睡训练致死”事件反思科学育儿的本质

图文无关

  • 05
  • 孩子整个成长过程是一个整体

其实把孩子整个成长过程拉长来看,婴儿时期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哲学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说就是,每个个体都是无限发展中的,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不能抽出其中一部分来进行诟病,每个人会随着成长经历、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父母亟需的反而是尽全力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比如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生活态度积极等。

要想孩子独立、有安全感、心理健全地成长,就要从一而终,哪个阶段都缺一不可,在某个阶段偷懒,就是想揠苗助长来减轻自己下一阶段的负担。

是的,从来没有一蹴即就,一劳永逸的科学育儿。

此外,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一岁以下健康婴儿应该尽量仰卧,仰卧可以减少SIDS的风险。也不适宜和大人同床,更容易导致窒息。并在孩子单独睡婴儿床时做好安全排查,不要放置枕头、毛绒玩具、羽绒被等杂物。预防SIDS,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补充一个知识点: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又称童床猝死(cot death),国际上对其的定义为:婴儿突然意外死亡,死后虽经尸检亦未能确定其致死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