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浦山书声弦, 水文人淬”,在与 头村一衣带水的际下村,则呈现着耕读文化的另一侧面。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城门云路门上,“ 水安澜”四个大字清晰可辨,坐拥着与小村的身量不甚相配的一千多米城墙,默默昭示着曾经的荣耀。一条不起眼的水流从村中经过,其上那座短小的廊桥依然有着不输于万安桥的精美工艺,以及三三两两在廊桥上聚集的村民。我走上前问路“请问甘国宝的祠堂怎么走”,他们却一下子热情起来,纷纷给我指路,最后,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索性站出来:“我带你去。”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边走边聊,才知道这位小伙子,以及这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姓甘,虽然不是有族谱可循可查的甘家后人,但仍然对自己的同宗祖上有着骄傲的敬意。这位清朝乾隆时期的名将不仅在际下村,在整个福建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小甘告诉我,由甘国宝的故事改编的闽剧、歌仔戏和评话,村里人大多都能哼上两句,每逢吉日,还会烧香卜卦为这位名人举办“生日宴”。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在上下两层的甘国宝祠堂前,雍正御笔亲题的“武魁”匾额于堂前高悬,乾隆御赐的“福”字金匾和练功石也被小心地供奉起来。祠堂是宗族文化的结晶,而耕读传家,正是宗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在农耕社会的乡村,只有读书成才、博取功名的社会风气,才会在荒僻而远离政治中心的乡野中汇集人才的群落,带起文化发展,亦更激发着人们科举入仕的耕读热情。成功上位的举人们会在家乡筑起祠堂,不仅是为了光耀门面,更是对后世的训诫和督促;即便是落举的农家子弟,回乡后亦成为乡村的秀才,儒家文化经由一批又一批的乡绅更为广加流传,构筑起乡村伦理文明秩序,乡绅们于是也成为乡村文化基础的精英。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这就是耕读文化中的“归乡”意识。乾隆三十二年甘国宝曾上奏云:“入秋以来,雨水沾足,晚稻成熟,查据各属具报渎防彰化、诸罗、凤山、台湾肆县,晚稻收成自捌分以上至玖分不等。通台匀算将及玖分,实为丰稔之年。至各属所种地瓜、花生、芒蔗杂粮均皆丰盛。”从如今的际下村对甘国宝的尊敬可以看出,这番重农事、勤政务的言论,不仅是向皇帝抢表功绩,也蕴含着他对乡土故里的真切情感。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这个地方竟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为何不火?如同个迷,下篇

返程的路上,我们再次经过迎仙桥,并向好客的村民们致谢。诚然,“耕读”之道的根本意义在今天已不能与百年前相提并论,但看着村民们在桥头唱戏、下棋的逍遥与豁达,回想这几天眼见耳闻的文化佚事,以及古意十足的礼乐之风,我仍然坚持自己最初踏足这里时仿佛心有灵犀般的瞬间感悟,那份属于魏晋时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疏朗情怀,属于明清时期江南文人“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的隐逸古风,仍在这片土地上,风雅自在地传唱、回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