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觀後感:混亂!黑暗!謊言!

《羅生門》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拍攝於1950年,是一個劇情電影。

《羅生門》的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這是一個戰爭、疾病、動亂連綿不斷的時代。武士金澤武弘在竹林中離奇死亡。與事件相關聯的有四個人,強盜多襄丸,武士之妻真砂,為武士靈魂說話的女巫,以及路過的樵夫。他們四人在不同的事件,講出了截然不同的證詞,卻有一個共同點——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為自己的軟弱掩護。

《羅生門》電影以人一種複雜混亂的感覺,雜亂的場景、複雜甚至不可觀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織的謊言與被掩蓋的真相.....這或許就是作者眼中昏暗的世界,作者揭露了這個醜惡充滿了謊言與軟弱的世界。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被譽為教科書式電影,這與電影風格和導演黑澤明個人風格息息相關。黑澤明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他對人性的把握、語言的不可靠的反思,最終形成了這個故事。我看到了這樣一條影評,“看於復旦三教的一個晚上。走出教室,但走不出黑澤明”。

《羅生門》觀後感:混亂!黑暗!謊言!

“歷史在發生時沒有被發現,在發現時已經被重組”史鐵生如是說過,沒有絕對的真實能在敘述中被還原,人們總是妄圖依照自己的主觀篡改世界,總是妄圖操控歷史的解釋權。芥川龍之介和黑澤明都只是把事件的最後結果展示給我們,而其過程卻含糊不清,這揭示了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真相最後淹沒於雜亂無章的追憶之中,淹沒於人的軟弱和偽善之中。比殺人更可怕的是謊言,比黑暗更陰冷的是被隱蔽的光明。

我對這部電影真是一知半解,因為我對這世界產生了懷疑了。很可怕的是噩夢醒來,發現世界就是噩夢。小說和電影只是把日常的壞事擺明給我們看,看了才明白,自己生而為人,竟如此的麻木。有人說,這部影片,在二十一世紀是大驚小怪。原來我們都站在羅生門下!

或許,我們所瞭解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人眼所觀不過七色光譜,人耳所及不過超聲波與次聲波之間,我們的大腦更是侷限,所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金剛經》中講“凡有所相,皆為虛妄”,所有因緣和合產生的事物皆是表象。為何我們不可窺見客觀存在,是我們聽者的理解力與接受力,更是說者本身對事件的掩蓋。如果我們沒有軟弱,沒有私慾,世界是否可以明朗一些呢?如果我們跳出了表象,我們是否可以活得輕鬆一點呢?

還好還好,電影給了我一些安慰。那位僧人還沒有變壞,樵夫抱著那個孩子走向光明。我竊以為這是,黑澤明對這個世界的一絲絲希望吧!如果我們像樵夫一樣做了違心的事,就去彌補回來吧,希望這個世界變成那片小竹林,不要讓我們都站在那頹敗的羅生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