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道德不重要,國際法同樣不重要,唯有國家利益至高無上”,起源於歐洲的現實主義主權學說,將自保作為國家最高利益,並指出追求國家利益可以不受任何道義的約束,甚至連國家之間的契約也可以不用遵守。

這一理念在歐洲抗疫過程中被展現的淋漓盡致,未經協調的封閉邊境,相互擠兌的防疫措施,協商無果的“新冠債券”,已將新冠疫情催升為債務危機、難民危機、恐怖襲擊之後阻礙歐洲融合的最新障礙。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成員國不顧歐盟呼籲,各行其事

從羅馬帝國崩潰後的邦國爭雄,到民族國家誕生後的諸強爭霸,分裂與鬥爭幾乎是歐洲的常態,而位於法德交界處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則是這種動盪與不安的見證者。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紅色為洛林 藍色為阿爾薩斯

自近代西歐諸國開始形成之日起,該地區的主權歸屬就被變更了八次之多,而每一次的身份轉換,都是一場歐洲大戰的縮影。

分裂:阿爾薩斯之斯特拉斯堡誓言

被尊稱為“歐洲之父”的法蘭克帝國皇帝查理大帝去世之後,繼位的“虔誠者”路易,因過分“迷信”而將教堂中樓梯倒塌視為自己命不久矣的徵兆,隨即匆匆忙忙的將國土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致使父子、兄弟因“分封不均”相離相背,相互征討。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分裂前的法蘭克帝國

839年“虔誠者”路易為了讓長子洛泰爾和幼子“禿頭查理”幫助自己平定次子“日耳曼人路易”的叛亂,作出了日後由洛泰爾和查理共分帝國的囑託,但洛泰爾在繼位之後便將此事拋之腦後。

842年,心懷不滿的“禿頭查理”與“日耳曼人路易”在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發表聯合聲明,立誓結盟,共反洛泰爾。

由於兩人分別以對方領地內的方言(羅曼斯語和條頓語,分別為法語和德語的前身)來進行宣誓,因此這一事件被歷史學家稱為兩地語言分離的標誌,說明兩地已發展出獨立的語言、文化,帝國的分裂亦成定局。

843年,戰敗的洛泰爾同兩個弟弟簽訂了三分天下的《凡爾登條約》。

根據該條約,法蘭克帝國被分為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東、西法蘭克王國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而由洛泰爾統治的中法蘭克王國(範圍包括今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及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則再次分裂,以至於其大部分領土都在870年被東、西法蘭克瓜分,原屬中法蘭克王國的阿爾薩斯歸東法蘭克,洛林歸西法蘭克。

隨著法蘭克帝國的分裂,歐洲近代諸國開始形成,阿爾薩斯和洛林也開始作為歐洲紛爭的見證者登上歷史舞臺。

鬥爭:歐洲大戰與阿爾薩斯-洛林主權更替

  • 王國內亂

879年,西法蘭克王國進入由路易三世和卡洛曼二世兄弟兩人共同統治的二王共治時代,隨後不甘臣服的波索公爵在普羅旺斯自立為王,與之公然對抗。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路易三世與卡洛曼二世

此時,正面臨維京人入侵的兄弟二人,為了能夠早日平定叛亂,恢復國內秩序,專心對付維京人,迫不得已向東法蘭克王國求助,希望東法蘭克在自己征討波索時能夠給予一定的支持與幫助。

作為回報,兄弟二人通過《利貝蒙條約》將洛林割讓給了東法蘭克王國,此後,阿爾薩斯和洛林皆由東法蘭克王國統治。

  • 三十年宗教戰爭

16世紀,以擺脫羅馬教皇的壟斷權利和宗教神學束縛為目標的宗教改革運動,致使歐洲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對立陣營。

支持羅馬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出現了彼此傾軋的“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

1618年,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王國(今捷克)因不堪忍受帝國的宗教壓迫而發動起義宣佈獨立,神聖羅馬帝國一邊假意允准其獨立,一邊聯絡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發兵波希米亞,將其重新納入帝國統治,並強令波希米亞改信天主教,這一事件徹底激怒了周邊的新教國家。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1618年的波希米亞王國領地—紅色部分

1625年,當帝國內的“新教聯盟”幾近崩潰時,支持新教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以帝國諸侯和封臣的身份派兵馳援,其後,新教陣營內的瑞典、英格蘭、法蘭西等國也加入其中,帝國宗教內戰逐漸演變為一場持續三十年的歐洲大混戰。

1648年,以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天主教陣營戰敗,同參戰國簽訂了確立近代歐洲版圖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條約賦予了新教與天主教同等的地位和權利,承認了法蘭西1522年對洛林地區梅斯、圖爾、凡爾登三個主教區的佔領,並將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個阿爾薩斯劃歸法蘭西。

  • 奧格斯堡同盟戰爭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繼位後,推行極端重商主義,不斷提高進口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限制他國商品流入。

極力拓展海外市場,甚至鼓勵民眾攻擊、劫掠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商船,以實現對競爭對手的打擊。

同時,發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象徵宗教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強制推行天主教,打壓新教,以期統一所有天主教地區。

純粹利己的商業措施,破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宗教政策,建立“天主教大一統”的野心,激起了周邊國家的恐慌與不滿。

於是,英國、荷蘭、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等幾乎整個歐洲地區的國家,不論宗教信仰都聯合了起來,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即大反法同盟),於1688年開始,同法國展開了持續九年的拉鋸戰。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戰鬥中被英荷艦隊擊毀的法國艦船

最終因戰事膠著、勝負難分,雙方在1697年達成和解,締結了《里斯維克和約》。

在這一條約中,法國同意撤出對洛林的佔領,將其歸還洛林公爵,而神聖羅馬帝國則將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割讓給法國,阿爾薩斯由此完全歸屬法國。

阿爾薩斯和洛林在見證了歐洲近代史上第一個全歐性國際大聯盟之後,再次轉換身份。

  • 波蘭王位繼承戰

1733年,親俄的波蘭王奧古斯特二世去世之後,法王路易十五通過賄賂波蘭國會議員,讓自己的岳父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當上了波蘭國王。

不願看到法國勢力擴張的俄國隨即出兵波蘭,逼迫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退位,與奧地利一起扶持奧古斯特三世繼位。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法王岳父 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

奧地利的參與讓法國找到了打擊並削弱奧地利的理由,在派去波蘭保護法王岳父的援軍被俄國擊潰之後,便聯合同樣由波旁王室統治的西班牙一起將矛頭指向了奧地利。

至此,波蘭王位爭奪戰演變為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戰爭。

在奧地利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法國為了避免俄國介入,影響戰況,於1735年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訂了和平協議。法國同意由奧地利支持的奧古斯特三世繼位,作為補償,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將洛林交給法王的岳父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統治。

1766年,在法王岳父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去世後,法國通過法國皇后(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的女兒)兼併洛林,使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時成為法國領土。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法國1522-1798領土變更圖示

  • 普法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普魯士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宏大計劃。在1866年通過《布拉格和約》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聯邦並組建了北德意志聯邦之後,支持和控制南德意志聯盟的法國成了其完成統一的最大障礙。

1868年,西班牙推舉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繼承西班牙王位,為此感到不滿的法國以戰爭威脅威廉一世,要求其保證任何家族成員都不會參與西班牙王位爭奪。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威廉一世沒有立即答應或者拒絕,表示此事需要日後繼續商談,並通過電報把他與法國大使會談內容發給了俾斯麥。

一直在尋找機會向法國開戰的俾斯麥將電報中普皇威廉一世和法國大使的談話內容修改為普皇對法國大使的羞辱和斥責,以及對法國的強硬回絕,並將這份虛假電文公開在報紙上。

這一行為激怒了法國政府和人民,恢復帝制後的拿破崙三世恰巧也需要一場轉移國內矛盾的對外戰爭,於是,1870年法國主動宣戰,開啟了普法戰爭。

一年後,新的政治德國摧毀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了統一了德意志帝國。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德意志帝國成立 白衣為俾斯麥

1871年5月,雙方簽訂《法蘭克福條約》,通過該條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割讓給德國,雖然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議員對此提出了嚴正抗議,並表示“未得到我們同意的條約完全無效”,但依然無法阻止自己被割讓。

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加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後,德國依靠統一的國內市場,來自法國的戰爭賠款,以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等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為歐洲大陸的頭號工業強國。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

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令德皇威廉二世拋棄了俾斯麥保守的“大陸政策”,開始推行與英、法、俄爭奪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世界政策”,意圖打造日耳曼大帝國,致使原有的均勢平衡被打破,形成了同盟國(德意志、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和協約國(英、法、俄等)對立的局面。

1914年奧匈帝國大公在塞爾維亞被刺之後,德國對奧匈帝國的支持,導致了兩大軍事集團間全面戰爭的爆發。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1915年 紅色為同盟國 綠色為協約國 黃色為中立

毫無例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身影一如往常的出現在這場戰爭中。

該地區被割讓給德國後,成為了德皇的私人財產,歸德皇一人所有,1918年迫於戰敗的壓力,德皇退位,阿爾薩斯和洛林成為“無主之地”,並宣佈脫離德意志帝國。同時,另有支持獨立建國的人組建了阿爾薩斯-洛林共和國,但隨之而來的法國軍隊禁止了公民的獨立投票。

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依據條約規定,德法之間恢復普法戰爭之前的疆界劃分,併入德國47年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再次成為法國領土。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利用民族復仇主義建立獨裁統治的德國納粹黨,通過吞併奧地利,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等一系列軍事行動徹底擊碎了西方民主國家的和平幻覺,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有“歐洲第一陸軍強國”之稱的法國在正面對戰不到6周後就宣告投降,與德國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1940年在巴黎慶祝的納粹德軍

自此,法國被劃分為“佔領區”和“自由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在內的東部、中部、北部地區均由德軍佔領,但希特勒並不滿足於此,協議簽訂2個月後,在未做任何說明的情況下直接兼併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將其納入德國領土。

1945年德國戰敗,法國重新奪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直至今日。

融合:前路未知的歐洲聯盟

在阿爾薩斯-洛林主權歸屬變更過程中,特別是普法戰爭之後,法德兩國輪番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一度使當地居民陷入身份認同的困境,“對法國人來說,他們太德國,對德國人來說,他們又太法國”,不論該地區歸屬哪國,他們都是不合群的外來者與最直接的受害者。

如今,得益於歐洲一體化,德國放棄了領土要求,法國允准德國文化的遺存,加之互開邊界,歸屬何方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已經基本消失,身份認同也不再是問題,他們可以在法德之間自由穿梭,不受限制的居住、工作、生活,和諧共榮的現狀與錯綜複雜的歷史相比起來,這裡已然成為歐洲深層次融合的樣板。

阿爾薩斯-洛林——見證歐洲千年的分裂與融合

歐洲議會位於斯特拉斯堡

然而,追溯歐洲歷史,自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覆滅之後,隨著近代諸國的形成,不論是宗教信仰、王朝聯姻,還是武力征服等都未能再次將歐洲“統一”,雖然,當前的歐盟已經是歐洲融合之路上走的最遠的一個,但是,不斷延宕的疫情危機是否會留下無法抹去的傷痕?歷史活化石一般的阿爾薩斯-洛林會否見證新的歷史?一切還是個未知數,而如何避免歐洲再次陷入分裂與鬥爭,仍舊是歐盟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呂一民.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肖石忠.看得見的世界史:德國.石油工業出版社.2018

江樂興.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德國簡史.北京工業大學.2017

李波.淺析阿爾薩斯-洛林問題.文史月刊.2012

陳婉瑩.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末.廊坊師專學報.1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