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下,國企還要拿下多少上市公司

國資入主上市公司再起一波。肩負“築巢引鳳”使命的各地開發區這一次是主力。

鵬翎股份近日公告,九華投資擬受讓公司實控人張洪起所持逾24%的股份,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將變身新的實控人。

4月1日,鵬翎股份公告,公司實控人張洪起與九華投資簽署框架協議,後者將受讓24.34%的股份並取得公司控制權。九華投資的母公司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將成為新的實控人。

在問詢函回覆公告中,公司表示,九華投資致力於助力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從汽車研發、檢測、整車、零部件、銷售、培訓、汽車文化的全產業鏈條,構築具有完整產業生態圈的汽車城。主營汽車零部件的鵬翎股份引入國有資本控股,將優化股東結構和治理結構,為上市公司主業拓展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019年以來,至少有星星科技、跨境通等6家民營A股公司“投身”各類開發區旗下。

觀察發現,2018年以來,各類開發區已悄悄在A股市場攻城拔寨,收購上市平臺。其中,不少開發區已“梅開二度”。比如,2018年,廣州開發區管委會通過旗下凱得科技,斥資約10億元受讓了醫療器械公司利德曼的控股權。2019年末,跨境通被廣州開發區新興基金收入囊中,實控人系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包括穗恆運在內,廣州開發區管委會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有3家,另參股投資多家。作為首個獲國家批准的航空港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也在資本市場快速“起飛”。2019年底,鄭州航空港管委會通過旗下興港投資集團陸續入主了實達集團、合眾思壯兩家上市公司,構築了資本“雙翼”。

當然,也有半路夭折的交易。ST中新近日披露,邳州經發協議收購公司股份並取得實際控制權的交易事項未得到相關有權主管部門的批准。按原計劃,邳州經發擬受讓中新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28.44%股份,實控人將變身為江蘇邳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開發區可以給上市公司帶來什麼

從投資邏輯看,開發區承載著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使命,通過旗下城投平臺出手買殼,多數並非“自用”注入園區運營資產,更多的是引入行業龍頭公司進駐開發區,做強做大新興產業。

開發區城投平臺花錢買上市公司控股權,其實買的是產業,如果運營得當,既可實現資本增值,又可促進產業集聚及區域經濟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開發區入主上市公司一般不選本地上市公司,所購上市平臺,均系省外企業。廣州開發區收購的利德曼、跨境通,註冊地分屬北京、山西,鄭州航空港收購的實達集團、合眾思壯,註冊地分別是福建、北京。另外,浙江民企星星科技的“新主”萍鄉經開區管委會,位處江西。

自然也有例外,江蘇上市公司錦富技術和賽福天,“投靠”的新實控人系省內開發區或國資聯合體。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開發區為何要異地收購控股權?

一方面,出售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原實控人,往往是出現了資金等方面的問題,急需外部資金紓困。另一方面,各類開發區旗下擁有城投平臺,有暢通的融資通道和產業資源,併購上市公司被視作開發區轉型的新方式。如果雙方產業關聯度大,後續存在整合空間和協同效應,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各類開發區收購上市公司平臺,究竟是自用還是投資?

鄭州航空港管委會官網消息稱,興港投資集團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力量,接連佈局實達集團和合眾思壯兩家行業領軍A股上市公司,以資本力量帶動航空港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推動航空港實驗區資本與產業融合發展,為加速推進集團公司市場化轉型,助力航空港實驗區產城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下一步,興港投資集團將在航空港區佈局智能終端、物聯網生產基地,打造北斗導航產業集群,推動區域新興產業加速集聚。

再如,廣州開發區稱,將利用自身作為國企的信用和資金優勢結合跨境通的業務優勢,改善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將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同時帶動相關產業落戶區域中心,推進廣州市開發區的產業佈局與升級。

由此可見,帶動上市公司“落戶”,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是開發區收購上市平臺的共同目標。“被國企或城投平臺看重的上市公司一般並非空殼,而是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能,所處行業與開發區的產業定位本身比較匹配,這樣的產融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雙贏效果。”投行人士說。

星星科技的案例,展示了開發區入主上市公司的典型路徑及邏輯。2018年11月,星星科技與萍鄉經開區管委會簽署投資協議,擬在當地投資設立總規模60億元的智能終端科技園,之後雙方合資設立了江西星星。2019年1月,星星科技宣佈了萍鄉經開區管委會入主的消息,不久前披露收購預案,擬作價16億元購買萍鄉經開區關聯方匯盛工業所持江西星星48.75%股權,同時擬引入戰略投資者。

這種模式可以看作曲線的招商引資,在花錢收購上市平臺的同時,為開發區培育壯大了一個新的產業,促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上市平臺的增值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做得好可實現“1+1>2”的效果,對地方國資買殼運作有一定借鑑意義。


國企佈局還將持續

從2015年去槓桿開始,民營上市公司開始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比如股權質押風險。前兩年A股上市公司曾遭遇系統性的股權質押風險,去年年末情況稍有好轉。

好轉的一個原因是,國資紓困行動。

數據顯示,A股99%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股權質押情況。其中,控股股東質押其持股90%以上的公司有400多家。

任何事物都要從兩方面看待,股權質押在2016年定向增發比較困難的時候,其憑藉融資時間快、融資對象靈活、協議方式多樣、不稀釋股權、基本不影響股東權利等優點助力民企擴張,但是隨著股市的不斷下跌,其反而成了利刃,高比例質押的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尤其大。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一些地方政府就開始著手為股權高質押率的上市公司紓困。9月,深圳啟動優質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共濟機制方案。在該方案下,深圳市國資協調安排數百億專項資金為上市公司提供支持,併成為部分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或第一大股東。而其他地方也開始學習深圳經驗。

有統計顯示,這兩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的A股上市公司有164家,同比增長近60%。其中,共有41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由個人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地方國資委、地方政府等在內的“國資系”,佔比達到25%。

中金公司2018年9月底發佈的一份研報指出:今年以來,公司屬性發生變動的49家企業中,民企佔比高達 89%。其中民企屬性轉為國企的有26家,佔53%。民企轉為國企的26家公司中,同樣是來自機械(23%)、化工(12%)、TMT(24%) 領域的企業偏多,環保企業(8%)也不在少數。

當然,國資在紓困民企的過程中,一部分是以提供資金支持為主,一部分直接下場接管企業,把企業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受行業因素影響,空間信息領域的上市公司中國資陣營向來十分強大。

疫情危機下,國企還要拿下多少上市公司


上表是我們選出的空間信息領域的51家上市公司,包括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兩巨頭下的航天系,以及北斗、測繪地信等領域的部分公司。其中1-29皆為國企,佔全部上市公司的57%。 然而統計顯示,A股37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國企有1100多家,佔比30%左右。比較而言,空間信息領域的國企比例遠遠高於A股的整體水平。不僅如此,佔比還有很大可能繼續提高。

根據已公佈的業績快報,空間信息領域尤其是北斗板塊去年的盈利情況並不理想,近半數上市公司業績堪憂。而一場罕見的傳染病疫情,更使2020年充滿了不確定性。

屋漏偏逢連陰雨。此等形勢,從前兩年延續過來的國資紓困行動,或許仍是上市民企現實可行的選項之一。

疫情危機下,國企還要拿下多少上市公司


這個表格中的空間信息產業的21家上市民企,應收規模超過10億的有7家(33%),應收+存貨佔比總資產超過40%的有11家(52%),現金流淨流出的16家(76%)。其中會有哪些企業迫切需要國資的扶持,幫助企業度過眼前、衝出2020?!

國資入主也不一定漲


國資入主曾被作為市場炒作題材之一,我們看看2018年1-8月部分數據可知,股票上漲與下跌主要還是與基本面、大盤大勢有關。

疫情危機下,國企還要拿下多少上市公司


國資選擇入主的上市公司自然是有一定的基本面,但是我們依然要思考國資入主——包括這一次開發區入主實際也是國資入主——之後,上市公司是否真的變化了。

歷史上,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迫使一部分優秀企業家利用股權質押的方式獲取市場上的資金,抵押的可以說是上市公司的信譽,業績合格是進入股票市場難得的“入場券”,同是這群優秀的企業藉著質押來的資金走出了經營上的困境,卻又因為股票市場的拖累而走進了強制平倉的末路,國資帶著資金接盤優秀民營企業的股權,完成了民營企業一次華麗的“轉身”。

國資接盤受股權質押面臨強制平倉之困的民營企業能為民企帶來“解渴之水”,注入“紓困之金”,但是能否為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再進一步思考,民營企業如何實現創新活力在國際貿易產業鏈向上攀爬?

在2020年疫情的當下,在產業鏈如此緊密的當下,在一些國家撤離本國企業的當下,僅僅是國資入主,無論是第幾輪入主,都需要關注的是背後的根本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