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站在大南坡被称为209的山脚下,看着漫山遍野的皂荚树,郁郁葱葱。村民总说209。这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和209有神秘的联系。我已经三度来到大南坡,居住时长超过一个月,总该去一趟,以成为合格的村民。


76岁的吴志平阿姨裹着厚厚的围巾,露出漂亮的银发,笑起来极为亲切动人。在今年的一月隆冬,她是第一位对我表达善意的村民。她和老伙计们拖着硕大体积的树枝从山上下来,靠着祠堂外的健身器材歇脚,给我看手机上的视频,209上拍的,日出可好看了。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去209的路就经过吴阿姨的门前。杏树枝叶蓬蓬如盖下,红砖小院。我带着2公斤的三脚架,1.5公斤的相机,和0.5公斤的书。带一本书去209,在山顶吹着风阅读,这是我开始攀登之前美妙的设想。


半米宽的小径,石子儿、石头、枝叶、干燥泥土,对穿着舒服球鞋的双脚还算友好。皂荚树是沿途的主人,交错有少量黄栌、山楂、核桃树。春日在山区倦留漫长,留下色纯度很高的新绿。身在山中,穿过草木丛生,脚底干燥而实在,回望四周,视野开阔,无南方山区的湿瘴之气。种种细节,委实是让人愉悦的攀登。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今日脚步轻快,行程20分钟,垂直海拔提升至425米时,前方左侧露出红砖一层建筑,旁侧有做了鸟窝的槐树,山顶到了。


之前已由村里赵阿姨引导,了解建筑群大致分为两处:机房区和生活区。生活区有废弃的铁栅栏大门,一米高的空隙处可供一人单次弯腰通过。两层小楼被牡丹、芍药和槐树映衬着。一楼有柱式门廊,侧立面留有拱形入口,颇有几分像摩尔人在西班牙南部留下的遗址。


机房区一处50米长,2米高的隧道,算是此次旅行中最为挑战性的部分。当两头的光线黯淡下去,在短短的穿越距离中,心里的体验是更为漫长的。像走进时光的隧道,另一头连接的,是另一个时空。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可见四周斑驳的杏黄色墙纸。墙上留有“1971年7月1日竣工,西村公社民兵连。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同伴陈中一先生曾说,这正好是全国“广积粮,深挖洞”的时代。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爬上屋顶平台,看到一处圆柱形的石坑,由灰白色石头砌成,约2米高。没见到可以攀爬的地方,却有石块累成的垫脚物,推测曾是蓄水池。在这一处平台眺望西边无尽的群山,在日落时柔和的黄色光线里影影绰绰。往东则是夹杂着厂房机械的平原。茂盛的生活气息随着机器轰鸣的声响传过来。这环顾一望,我好像已看到了全部的河南。当然,还差了重要的一笔:村民说,天气特别好的时候,能看到黄河。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剩下的就是风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已随着209微波站的废弃,全面撤退;曾给我们指路的村民也记得,山坡上曾有小麦、玉米的梯田,如今和209一起,全部还给了自然。


是否可以说,感谢时间让这里成为了废墟,才展现出有些象征意味的质感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我带上的书,是对大唐西域记的解读。玄奘的旅途里,大部分时间与孤独相处。他也曾途经丝路绿洲,繁荣的佛寺、城池与国家,如今不少也是遗迹了。我在山顶的阅读,正是独处的一部分。不过,与自然和自身在一起相处,也可算作登山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在209的石砖建筑群间,在偶尔掠过的蜥蜴、蜜蜂身旁,有了宇宙洪荒的味道。


一个小时后下山,自然给了我力所能及的静谧,只剩下脚和石子儿摩擦窸窸窣窣的声响。抬头时常看见另一个峰顶高耸的信号塔。我倾向于把它置于神秘的未知,因为无论怎样想象,在这样的日落前迷离光线里,这个时刻,都像叶文洁按下按钮的那个黄昏。

大南坡 | 带一本书去209

摄影/李耀

配图/李耀

文字/李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