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抗美援朝战争中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取得最后胜利而告终。战役的过程惊心动魄,交战双方曾经反复的争夺阵地达59次之多,战斗的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特别是炮火密度之大、炮火之猛,为朝鲜战场之最。志愿军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那到底志愿军是在什么样的火力环境中与敌作战呢,看完这组数据就会非常清晰了。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根据美军军事指导条文规定,一个步兵师展开的进攻正面为4~6千米,支援火力为加强炮兵6~9个营。但在上甘岭志愿军阵地前3千米的正面上,美军指挥官范佛里特投入了三个步兵师的兵力(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第9师),加强炮兵多达16个营,火炮口径为105、155、203毫米三种。此外,还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个营、2个坦克连、1个重迫击炮连,以及200多架次飞机支援。战线密度之大、压迫性之强,大大超过了美军常规使用兵力和火力支持力度。美军的轮番冲刺和连续不断的火力支持,让志愿军阵地承担的压力可谓空前的大,要知道,在3千米长的志愿军阵地只有两个连的兵力镇守,承受的都是美军营级的冲锋外加火炮、飞机支援。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美军和志愿军的较量始终跳不开武器装备的比较这一环。美军为上甘岭战役配置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而且美军炮兵采取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距志愿军阵地前沿1000米以内,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坦克炮;2000~3000米,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T-38型多管火箭炮;3000~5000米,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6000~8000米,为155毫米、203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加农炮。以志愿军阵地上每秒落弹6发的密度饱和攻击,美军火力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志愿军也投入了火炮支援阵地坚守作战,但火炮数量无法与美军拥有的相比,战役最初打响的时候,只有13门火炮参加火力支援,经过兵团司令部和志愿军司令部的大力支持,才在后期将火炮数量增加至133门,就这133门火炮对志愿军而言,可谓是集全身力量而战了,再也没多余数量的火炮力量支援了。整个战役期间,双方总共发射(投掷)炮弹(炸弹)200余万发,(美军190余万发,志愿军35万余发),把两个上甘岭志愿军固守的高地阵地高度整整削低了2米。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这样地狱般的环境中,是对志愿军战士身体和意志的极端考验。战役的艰难程度也超乎了双方的想象,经过长时间修筑的工事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被炸的面目全非,志愿军士兵往往赤裸裸的暴露在火力覆盖之下,承受着巨大的伤亡。在小小的两个只有3千米正面的阵地,经过双方在反复争夺,每一次丢失都意味着有生力量的丧失,只得采取添油战术,逐次投入占有阵地的兵力。美军方面,先后投入美军步兵第7师、南朝鲜步兵第2师、第9师,共约60000余人;志愿军方面,则逐次投入15军之45、29师,12军之31师、34师106团等近10个步兵团,总兵力43000人。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 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有多不易

双方围绕两个上甘岭两个阵地高地反复争夺了43天, 持续时间之长,也远远超乎了战前双方的估计。战斗越打越惨烈,双方反复争夺两个阵地的次数就达到59次之多,阵地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火轰击和天昏地暗的血淋淋的拼杀。根据最后统计的数据,志愿军累计打退美军方面900多次冲锋,最终以伤亡15000万余人的代价,打死打伤25000余名美军人员,守住了阵地,艰难的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对于志愿军来说,与这样超乎常规力量的美军交手,从这样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成就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壮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