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原創 | 李小墨


因為想圍繞“自律”做一個主題閱讀,讀完《自控力》,我馬不停蹄地讀完了《自律力》。


這本書裡總結了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還蠻有啟發的。好多個,我都栽過跟頭。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誤區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太多人誤以為“只要知道,就能做到了”。


其實“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僅僅知道怎麼做,並不能保證我們一定會去做,也不能保證我們去做了就能做到。


我想要養成定期鍛鍊身體的習慣,這個念頭起碼10年了,可是到今年上半年為止我從來沒有真正做到過。我知道這件事的必要性,我知道如何鍛鍊,可是我做不到。


我試過跑步,試過用健身APP,試過買健身課,試過爬山,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失敗了。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從“知道”跨越到“做到”,我做了兩件事:


第一,不斷調整策略,直到這個策略能幫你做到。


第二,重複。重複方能把一個積極行為,鞏固為習慣。


我養成定期鍛鍊的習慣是採取了購買一對一私教+碎片化運動結合的策略。


一對一私教可以針對我個人的情況做非常細緻的指導,我也可以向教練尋求各種幫助。


她幫我瞭解自己的身體,我的哪個肌群薄弱,我的體態以及某些部位不適等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應該如何改善,不同部位應該用什麼動作來鍛鍊,如何找到發力的感覺,如何呼吸,如何把動作做標準等等。


然後我回家把這些鍛鍊動作和番茄工作法相結合,進行碎片化運動。


我使用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我把這5分鐘用來運動,這樣可以一舉兩得,既可以很好地消除大腦的疲勞,又可以鍛鍊身體,提升體能。

一口氣運動30分鐘-1小時,我做不到。

於是我降低了預期。


一天運動5個5分鐘,每週運動6天,一星期下來可以累積150分鐘的運動時間,這種方式非常適合我這個體能很差的運動菜雞。


動機、認知和能力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從“知道”到“做到”三者缺一不可。


以為“知道”就可以“做到”,結果最後做不到,會感到非常挫敗,對自己灰心失望,而且一失敗就很容易放棄。

如果事先就知道“知道”和“做到”之間有很長的距離需要跨越,就會給自己時間,同時調整策略去做到。


這個很重要。


誤區2:我意志堅強,不會向誘惑投降。


我們崇拜意志力和自控力,看不起缺少這些能力的人。


然後就會犯一個傲慢的錯誤:


我們把戰勝誘惑當成一個成就,不屑於設計和改造環境,排除環境裡的干擾因素,覺得直面誘惑才是真正的勇士,才算真正的自律者。


我記得我當時用卸載容易讓我沉迷的APP、工作時把手機關機並放到視線之外、引入公開監督,手機屏幕使用時間超過3小時就罰款等方式來戒手機,就有人特別不屑地說,這樣沒用,真正自律的根本用不著這樣,真正自律的人靠對目標的執著,靠自己的意志力。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我們總是低估誘惑,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而且意志力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應該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刀刃上。


所以聰明的策略應該是主動迴避容易誘發不良行為的環境,比如節食者應該主動迴避超市零食區,工作時總是忍不住玩手機的人,應該關掉手機提示、卸載某些APP、把手機關機、甚至反鎖在另一個房間的抽屜。


誤區3:今天比較特殊,我明天會自律


我們不想自律的時候,就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其中一個常見的,就是把“今天”特殊化:今天是週末,今天有球賽看,今天《乘風破浪的姐姐》更新,今天過節啊,今天沒睡好啊,今天大姨媽……等明天吧,明天一切迴歸正常,我就會變成自律的我。


然後我們就給了自己豁免權。


類似的還有“整點愛好者”。


有一種拖延患者,叫整點愛好者。


晚上10點25分了,我會跟自己說那再玩兒會兒手機,23點睡吧,湊個整。真到11點,也不會信守承諾馬上睡覺,因為一不小心就23點零幾分了,我又會跟自己說那23點半睡吧,湊個整。最後大概率會順延到12點,甚至更晚。


做事也一樣,要開始寫稿子了,一看時間,媽呀,怎麼是7點46分,那8點再開始吧。


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這樣,我天生就喜歡整數。


一個東西要是賣199,我就特別討厭它。如果我的存款到了98685元,我真恨不得從哪裡挪點把它湊成10萬整。


每次以整點作為拖延理由的時候,好像會獲得一種許可,會拖延得心安理得。


“你看,我不是不準備做這件事的,我只是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


然後在自律的時候,就變得反覆無常,我也變成了一個拖延慣犯。


誤區4:至少我比某某強。


安慰自己“我不是全世界最差的”,會降低我們的積極性和自律性,誘使我們給自己豁免權。


最常見的就是大學宿舍裡的,宿舍裡如果有一個人天天晚睡晚起,打遊戲、追劇、看小說、翹課,你很容易對自己的自律水平表示滿意。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誤區5:我不需要幫助。


危害非常大的一種思維誤區,以為自己不需要幫助,就能做到自律。


我之前就犯過這種錯誤。


我覺得最需要自律的事情是兩件,一件是養成長期習慣,一個是控制自己專注,不分心。


我以前以為自己不需要幫助,只要去做就行了。看到習慣養成和提升專注力方面的書,我很不屑,覺得“這有什麼好學的?”,然後碰都不碰。


後來讀了很多相關書籍之後,才發現我確實需要知識上的幫助,和經驗上的指導。學習背後的原理和行動策略,對我自律水平的提升,幫助是巨大的。


舉個例子,我現在可以在10-15分鐘打個盹,獲得比午睡3小時還好的精力恢復效果,就是因為我學習了冥想和呼吸有關的知識和快速休息方法。


誤區6:我不會累,我的激情也不會消退。


我們做計劃的時候,興致勃勃,精力充沛,但是我們在工作幾個小時之後,就會疲勞,激情就會消退,就很容易放棄原來的計劃。


可是我們做計劃的時候,相信自己的精力不會消退,永遠都不會失去努力的熱情。


實際上,我們的體力、腦力、自控力都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必須把損耗納入計劃,合理地分配精力,在精力高峰期做困難的事情,在精力低谷期做簡單的事情。還要提前安排休息以幫助精力恢復。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誤區7:我有很多時間。


人生幾十載,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所以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扭曲的時間觀:


“時間是沒有盡頭的,足以讓我們最終完成所有的自我完善目標。”


發生在《自律力》作者身上的事情特別典型,他自己承諾今年要讀完《戰爭與和平》,結果連續承諾了43年,還沒有讀完。


相信時間可以無限寬容,會誘發拖延,因為我們又給了自己豁免權。


誤區8:我不會分心,也不會有任何意外事件發生。


在我們的計劃中,我們生活在一個完美的世界,我們會專心致志地去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不受任何的打擾。


可是生活總是會闖進很多不速之客,打亂我們事先安排好的做事順序,考驗我們的專注程度。


孩子突然生病,牙疼、大姨媽提前來,路上遇到堵車……都可能打亂我們的計劃,給我們負面情緒,破壞我們的專注和自律。


我們需要對分心和意外事件有預期。


誤區9:一次頓悟將會瞬間改變我的生活


其實這還是“知道”和“做到”的老問題。


“頓悟”會讓我們瞬間產生改變的強烈動機和強大動力。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動,想要改變。可是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的,衝動消退之後,我們又會被打回原形。


比如,我看了一些精力管理的書之後,頓悟到並不是工作時間越長越好,工作效率最高的人是懂得主動休息並且能高效休息的人,硬撐著延長工作時長,效率極低,沒有什麼意義。


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全新的我。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回到了老樣子,通過熬夜來彌補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因為老習慣和老觀念太頑固了,並不是一瞬間就能改變的。


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我的動力消退或者隱隱有回到從前的趨勢,我就再讀另外一本精力管理的書,讓另外一個作者重新說服我一次。


誤區10:我的改變將是永久的,我再也不用擔心了


養成自律的習慣,有個風險是永遠存在的:那就是變回原來的樣子。


我早起了一兩個月之後,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早起者了,可是一兩個月之後,由於那段時間壓力變大,我的老毛病又回來了,熬夜玩手機,晚睡晚起。


積極的改變很少是可以一勞永逸的,它需要持續跟進,最終才會變成我們的生活方式。


習慣的作用,就是越到後面,我們堅持起來,會變得越容易。


誤區11:我在解決老問題的時候,不會帶出新問題


這一點我體會很深。


我以前晚睡晚起的時候,搞得自己第二天很沒有精神,稿子總是寫不完的時候,我以為我早起,就能解決問題。


等我開始早起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專注力不行,總是想玩手機,效率很低。我以為我戒掉手機,提高專注力之後,就能解決問題。


結果等我戒掉手機之後,我發現自己很容易疲勞,老是犯困,稿子還是寫得慢。


我又要解決容易疲勞的問題。我開始運動,開始學習冥想。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當我們把一個老問題掃地出門的時候,我們總以為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可往往新問題馬上就會奪門而入。


《自律力》的作者是服務於高管的,他經常聽到一種情況:只要經歷兩次董事會會議,晉升為CEO的快感就會煙消雲散。因為老問題是如何成為CEO,成為CEO之後,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成為一個讓董事會滿意的CEO。


自律也是一樣的,它會讓我們不斷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但沒有一次努力是可以讓我們高枕無憂的。


如果你寄希望於一次努力就可以高枕無憂,等新的問題出現時,你會氣餒,會否定上一次努力的價值,這是不利於長期自律的。


誤區12:如果我改變自己,就不真實了


有一種錯誤思維:認為我們現在的行為習慣不但定義了我們自身的特點,還代表了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加以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


我就有過一個這樣的朋友,他已經胖到可以稱為肥胖的地步了,可是又是一個吃貨,常常開很久的車去找吃的,同時他又是工作狂,經常工作到凌晨兩點以後。


我勸他改變,運動、控制飲食、勞逸結合。他出現了自我防衛,他覺得從不運動、吃貨、工作狂就是他自己,如果改了,他就不是他。

《自律力》:自律的12個魔鬼誤區

不到幾年,他的健康就出了很嚴重的問題,在醫生的半恐嚇的的建議下,他才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不想改變,或者覺得自己沒必要改變,別人說什麼都沒有用。


我們為什麼總是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呢?這12個誤區就像自我改變的沼澤。


以上,供自查。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