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病吗?不要再拖了,快打开这篇文章看看!

作者:@高地清风 @丁香医生

拖延症是病吗?不要再拖了,快打开这篇文章看看!

「拖延症」一词,现在几乎已人尽皆知。看着这个词在使用中被泛化,成为许多人的自我标签,看到它的盗版定义比正版传播得更广,我想借这篇文章,好好说道说道我所理解的「拖延症」。

一、「拖延症」不是病

常会听到人说:「我强迫症犯了」,有时还顺便黑一下自己是处女座。但这种「强迫症」,多数还未达到诊断标准,最多算是个强迫现象。

同样,多数人说自己有「拖延症」的时候,也并没有到生病的程度。

不同的是,强迫症至少还是个医学名词,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拖延症」却完全是个发源于网络的生活用语。

可以说,「拖延症」从一开始就是个网络名词。在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障碍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当中遍寻,你也找不到「拖延症」这一提法。

有人会说,英文「procrastination」就是「拖延症」的意思。其实那个英文单词只表示拖延的现象,并不含有「症」的意思。

某些所谓的「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将这个词条归入「医疗名词」的行为,一点也不「权威」,反而造成了很大误导。

要强调的是,一些真正的精神疾患,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焦虑症等,很容易存在拖延。对于这类由精神疾患导致的拖延,「治本」才是关键,即及时干预精神疾病本身。

所以,假如你有不可自拔的拖延症状,有必要先请精神科医生诊断一下,你是否存在更严重的问题。而不是开玩笑似的说声「嗐,拖延症而已」,就忽视了它们。

至于「拖延症」,以后会不会纳入标准、成为一个新的诊断名词?估计难。不过,假如有一天,科学家突然发现,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独特的神经通路或者结构基础的,那么,也许会吧。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谈到的「拖延症」或是「拖延现象」,都不是由于真正的精神疾患引起的,而更多是大众的误读或自我解嘲的说法。

拖延症是病吗?不要再拖了,快打开这篇文章看看!

二、真性拖延与假性拖延

怎样才算是拖延?研究者们对拖延现象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心理学家 Timothy Pychel 强调:

所有的 procrastination(拖延)都是 delay(推迟),但 delay(推迟)并不一定是 procrastinaiton(拖延)。

而《教育心理学杂志》指出,限定拖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 降低效率

  • 无必要

  • 推迟

在这里,我给「真性拖延」下的定义是:只有后果有害,且本可以避免的推迟,才能算是真性拖延。

如果一项推迟没有造成有害后果,或者无法避免,即使它被当事人看成是拖延,也只是假性拖延。这样定义,可以帮很多人澄清误解、减少自责。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次推迟是真性 / 假性拖延」,而一般不说「我是真性拖延 / 他是假性拖延」。我们区分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人。

拖延症是病吗?不要再拖了,快打开这篇文章看看!

三、「全民拖延症」是怎么回事?

那么没有精神方面问题的普通人中,怎么也有那么多人「自我诊断」出拖延症呢?

这个问题,既涉及拖延问题的成因,也涉及大众对「拖延症」的理解。

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遍布着拖延的温床:

  • 细分工让我们难以看到整体,难以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吸引力;

  •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与淘汰机制,让我们为成果患得患失,压力重重;

  • 许多任务需要漫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

  • 网络更是带来致命一击,当我们有逃避眼前任务的冲动时,它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庇难所:微博、微信、淘宝、游戏……

我们被期望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务,但大部分人并未从心理和管理上,做好面对这复杂內容的准备。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需要调整进度,作出改动,也包括,推迟。

在主流文化的暗示下,我们很容易把拖延当做问题、当做能力低下、当做个人缺少价值的表现,甚至当做不可饶恕的过错。由此产生的自责,看似能让我们避免拖延,却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的拖延被坏情绪加剧,进入恶性循环:拖延 - 坏情绪 - 更加拖延 - 更坏的情绪。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对抗心理、早年经历和教育当中的问题等,的确会造成拖延的发生。

另外,大众对「拖延症」误解,也是「全民拖延症」现象的重要根源。

「拖延症」一词的解释力太强了。很多人会把自己没达到预期的原因,统统怪罪到拖延的头上。

在大部分人眼里,「拖延症」的确就是一种妨碍自己成功的外在之物。许多人都会对工作有理想化的预期表现。当实际表现与其形成明显的落差时,「拖延症」就成了一种方便的解释。而这种解释行为本身,又伴随了一种不甘于此的幻想:

等着瞧吧,等我把拖延症完全克服,就可以开始崭新的生活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时代,「拖延症」成了标签。一张自我标签,也是一种社交标签。自称「拖延症」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

原来你也这么拖拖拉拉啊,哈哈哈~

这种带自黑、戏谑效果的时髦热词,真是瞬间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于是,「全民拖延症」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