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徐匯文脈是徐匯文旅推出的全新欄目,欄目會包含“名家專欄”“主題沙龍”“遺存逸事”“經典茶座”等板塊,為大家帶來關於徐彙區內城市記憶的點點滴滴。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跟隨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張偉先生的腳步,一探衡山路與高安路路口西湖公寓的往事。


主題沙龍

從“華盛頓”到“西湖”一座公寓大樓的九十年斑駁歲月

張偉


1949年後,華盛頓公寓的住戶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那些歐美國家的房客,因為種種原因都陸續撤離公寓,踏上了返鄉歸途。到1953年前後,曾經住滿房客的華盛頓公寓一下子變得異常安靜。不過,既有舊的去,就有新的來,很快,公寓就迎來了1949年後的第一批住戶。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同年12月,毛澤東首次出訪蘇聯,會見斯大林。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在蘇聯簽約,規定了簽約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確立了中蘇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中蘇關係開始進入蜜月期,雙方人員互訪十分頻繁。1954年9月,赫魯曉夫率蘇聯政府代表團訪華,簽訂《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為中國提供長期貸款,贈送各種工業設備,並派大批專家來華指導工作。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即這些蘇聯專家在華的住宿問題怎麼解決?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初,保證局勢穩定是最重要的。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軍大部隊入駐上海。經過一段時間整頓以後,真正留下來的部隊人員都是一些準備長期在上海工作的,他們住宿問題的解決方案五花八門,十分複雜。


在上海西區,有一批部隊人員當時集體住在畢卡第公寓(今衡山賓館),1954年,因給來滬工作的蘇聯專家騰房子,這批部隊人員搬了出來,按照部隊級別重新分配住處,一些團級以上軍隊幹部住進了武康大樓,其他的就分配到華盛頓公寓、會斯樂公寓(今集雅公寓)等一些臨近地段的大樓居住。


有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劉阿姨,她可能是西湖公寓現今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戶了。劉阿姨從小參軍,20世紀50年代初隨部隊到上海工作。據劉阿姨回憶:最初,她們就住在衡山賓館,因給蘇聯專家騰房子住,部隊中的很多人搬進了華盛頓公寓,按級別和家中人口多寡分配不同的單元,像劉阿姨夫妻兩人住進了一套兩居室,也有的搬進會斯樂公寓,級別較高的就住進了武康大樓。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筆者在採訪西湖公寓高齡住戶劉阿姨


劉阿姨1956年從部隊復員,工作單位遠在外灘,為了不遲到,她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洗漱,然後急匆匆地去臨近的吳興路菜場買菜,為晚餐做好準備。接著就像一陣風似地為兩個女兒著裝、梳洗、做飯,飯後送往宛平路小學,自己則換乘26路電車和42路公交趕往外灘上班,經常是路上順便買些早點,在辦公室裡乘別人不注意時偷偷吃上一口。女兒下午3點多就放學回家了,而劉阿姨則要晚上6點左右才能下班回到家裡。因女兒年幼,劉阿姨不放心將家裡的鑰匙交給她們,女兒只能眼巴巴地坐在家門口的樓梯上等媽媽回家,看書複習時往往看著看著就倚著牆睡著了。這是劉阿姨下班回家時經常看到的一幕。


時間車輪轉得很快,1966年,華盛頓公寓改名為西湖公寓。1972年,部分軍隊房屋交地方管理,劉阿姨她們開始繳房租。1982年,因上海住房緊張,房管部門在西湖公寓的樓頂加蓋了兩層,成了今天的11層公寓樓房。


現在,劉阿姨仍然住在這幢有著90年曆史的公寓裡,自己也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居住時間最久的住戶。每逢年節假日,家裡人都會把劉阿姨接過去同享天倫之樂;平時,也經常有居委幹部和左鄰右舍噓寒問暖。劉阿姨心態很好,記性不錯,腰腿硬朗,身體康健,一眼看上去起碼要年輕十歲,至今仍經常有人上門向她探聽以往的故事。前幾年,還有曾經住在這裡的一個美國人來找劉阿姨打聽,他說是來西湖公寓尋找他的舊夢的。說起這些,劉阿姨的眼角皺紋裡滿滿都是笑意,看得出,她很幸福。


西湖公寓還住著一位來自軍隊的奇人——胡鐵生。1911年生,原名胡克熙,山東福山人。胡鐵生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胡鍾清是清朝秀才,父親胡超資是一名教師。他早年瞞著家裡參加抗日,並在參軍那一天起改名鐵生,立志戎馬一生。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有文化、善動腦,升職很快,曾在八路軍所屬部隊擔任過後勤部長、參謀長等職,抗戰前夕轉做經濟工作,是部隊中難得的能文能武的人才。1949年,解放軍接管上海時急需各類人才,在陳雲建議下,陳毅市長到各地部隊“覓寶”,胡鐵生就是在福建商業廳廳長任上被陳毅挖來上海的,主要擔任外貿軍代表、華東外貿總公司副總經理等職。1953年起,他先後擔任上海市商業局局長、上海市手工業局局長等職,還曾經是上海市政協常委。


胡鐵生在上海名氣很大,因為他的工作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如在南京路發展特色商店,就是他在1953年當上海市商業局局長時率先提出來的。他的思路就是:南京路是上海最有名的一條街,又靠近外灘,全國各地的人到上海來,一般都會去逛逛南京路,我們要把上海幾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各種老字號特色商店都搬到南京路去,讓全國人民不但能方便地在那裡買到稱心如意的各色商品,還能在那裡觀光領略大上海的風采。就這樣,經過多年努力,培羅蒙、老介福、王星記、老鳳祥、朵雲軒、張小泉、吳良材,以及上海花鳥商店、古玩商店、工藝美術品服務部等很多特色商店都陸續遷到了南京路,形成了上海最大、最聞名的特色一條街,也讓南京路成為幾乎每一個外地人來上海的必到之地。


國人的需求滿足了,胡鐵生又把精明的眼光投向了外國人。當時,上海大廈一樓東側有一個國際友人服務部,只有七八個櫃檯,主要經銷一些中國禮品。胡鐵生認為地方太小,經營範圍也太狹窄,應該搬到南京路去,要擴大地盤,擴展業務,不但為外國人服務,也要為越來越多的出國人員提供幫助。他直接找到陳毅市長尋求支援,陳毅對他說:“你自己找地方,只要找到了,我就批給你,看中哪塊算哪塊。”胡鐵生經過考察,看中了新華書店的整個二樓,全部拿了下來,在南京路上開辦起了友誼商店。至於“友誼商店”這個別緻的店名,也是他提供了兩個備選名稱,最後由陳毅和當時的國家商業部部長姚依林定下來的。這以後,全國各個大中城市都紛紛仿效,陸續開辦,連名字也一起照搬,“友誼商店”也因此在全國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商業體系。


1962年,胡鐵生甫調任上海手工業局局長不久,就迎頭撞上了一起影響全國的“髮夾風波”。當時,因大躍進、大鍊鋼運動,全國大刮浮誇風,鋼鐵產量未升反而大幅度下降。本來,上海因手工業基礎好,一年生產兩億多隻髮夾,基本能滿足全國女性的需求——當年條件差,可供女性裝飾美容的小玩意兒本來就少,這各式花樣的髮夾就成為了廣大女性追求美的恩物。現在鋼產量一下降,缺少原材料,上海生產髮夾的產量也一下子下降,連原先數量的三分之一還不到,這引發了婦女群體的嚴重不滿,層層反映,直至驚動了中央,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親自出面協調,召開會議,點名要胡鐵生拿出解決辦法。最後,政府增撥了一批鋼,胡鐵生又組織人到處收購廢舊鋼材,生產出了更多花色的髮夾,才化解了這起因婦女“告狀”而引發的“髮夾風波”。之後婦女商店的開設、中國第一支服裝專業表演隊的成立,也都得益於胡鐵生的支持,胡鐵生可以說和婦女有緣,也有功於女界。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胡鐵生書法


胡鐵生名聲很大,但很多人知道他,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工作或者他的領導職務,更多的往往是因為他那一手漂亮的字——風格極其鮮明的“胡體”。


當年徐匡迪市長就曾親口對胡鐵生說:我每天都能在馬路上看到你,上海到處都是你寫的招牌,從上海證券大廈、上海實業公司、第一醫藥商店,一直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店、小公司,都是你題寫的字跡。你是我們上海的一個寶啊!有人曾親自數過,“南京路從外灘到靜安寺,有胡鐵生免費書寫的商店招牌十六塊”。確實,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你要想忽視胡鐵生也難,走在上海的街頭,時不時地就會看到一家由他書寫的店招匾額,就算是不認識或者不知道書寫者,“胡鐵生”這三個字也一定耳熟能詳了。


胡鐵生不是專業的書法家,他的字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鐵畫銀鉤,別具一格。但也正因此,社會上有人對他的字有所非議,戲謔地稱其字為“香蕉體”,意謂筆畫如根根向上翹起的香蕉。然而郭沫若、程十發等藝壇大家則對他不墨守成規、善於學習各家之優的書法風格大為讚賞,海上書界權威王個簃更是贊其字為“氣勢縱橫,騰蛟起鳳”的“將軍字”。學者王元化對“胡體”有精到的分析:“鐵生先生自幼酷愛篆刻書畫,其書法以習顏真卿畫贊碑入手,復臨秦漢六朝古碑,博採眾長,自闢蹊徑,真積力久,粲然發為藝苑奇葩……人稱先生書法似千軍萬馬嚴陣以待,又如豪傑搏戰氣貫長虹,令人奮發,令人向上。”


胡鐵生則對自己的書法有清醒的認識,他勤學苦練,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此,著名書法家張森有很高評價:“胡老的字,不用看簽名,一眼就能看出是他的字。他自創字體,這對大多數書法家來講是做不到的。”胡鐵生曾自撰對聯“筆有風骨;字皆情操”,並詼諧地作了小詩一首,以此表達自己的書法觀點:“只學一家書,學成不過為人做奴婢。人家都說專一好,我獨愛好融和通。”其實,在胡鐵生看來,只要大家喜歡他的字,他就心滿意足了。別人請他寫了這麼多匾額,他從不收人家一分錢。在西湖公寓303號他的家裡,上自各級領導,下至普通愛好者,有多少人曾上門求字,胡鐵生總是一口承諾,從不拿捏作態;左鄰右舍向他要字,他也是有求必應,無償贈送。不少只有一個門面的小店匾額赫然是胡鐵生的親筆,很多普通人家的牆壁上至今仍懸掛著他的書法。胡鐵生曾對子女袒露心懷:我是個老八路,為人民服務不收錢,我晚年也只有這件事可做了!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胡鐵生每天出門前必在金磚上練字


胡鐵生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石廬”,最初對應的就是衡山路上的西湖公寓,也可以說,西湖公寓303號34室就是最早的石廬。這間石廬僅僅只有14平方米,胡鐵生就是在這間陋室裡生活、工作、練字。“石廬”是有來歷的,胡鐵生曾覓來一塊清乾隆年間的金磚,90釐米見方,烏黑沉鬱,皮殼溫潤,他每天上班前總要在這塊金磚上用清水寫字,時間充裕就寫半小時,時間緊張就寫幾分鐘。然後再出門上班,天天堅持不斷。這就是他的“石廬精神”,正是在這裡,胡鐵生那一筆雄渾瑰麗的“胡體書法”開始走向社會,贏得讚譽!


徐匯文脈丨20世紀20年代衡山路上第一高度就是它!②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