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洗手治百病?

每到流行性疾病傳染的高峰期時,人們就會意識到“冼手”的重要性。

“洗手”這種看似再簡單不過的操作,經醫學研究證實,確實可以降低傳染病的傳播率。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尤其是在醫院這種傳染病的重災區,效果更是明顯。

但這個眾所周知且理所當然的觀念,在人類的醫療歷史中,曾經被嚴重忽略和扭曲過。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最早提倡洗手,而且有明文規定要勤洗的是猶太民族。

比如起床要洗,飯前要洗,宗教儀式前要洗…….等等等等。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這種自我清潔的好習慣,讓猶太人在黑死病橫行的中世紀,成為了死亡較少的民族。

但可惜的是,好習慣讓猶太人躲過了病魔的襲擊,卻沒有逃脫被同類迫害的災難。

“黑死病是猶太人蓄意製造的”,這種無稽之談成為了很多猶太人被屠殺的藉口。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我們再來看看醫學的發展史。

也許是“洗手”這種行為太過簡單,以至於我們在重要的醫學典籍裡都無法找到關於它的記錄。

直到十二世紀,出生於西班牙的猶太醫生邁蒙尼德(Maimonides)才指出,“洗乾淨手”是醫生在治病救人前,絕對不能忘記的工作。

他在自己撰寫的猶太律法書《米實拿》(Mishnah Torah)中,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說明,洗手的重要性。

邁蒙尼德認為:清潔自己的雙手,是醫生最重要的職業底線之一。

他寫到:“我從騎乘的動物身上下來,我會洗手,再去看病人。”;“永遠不要忘了,在接觸病人後,一定要洗手。”。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之後七百年的醫學史上再無提及。

直到十九世紀,維也納一位醫生因為屍檢時不小心被刀子劃傷,後因感染而死,才讓微生物學尚未啟蒙的醫生們,逐漸重視對與手部的消毒。

當時的醫學界還不知道細菌是何方神聖,都認為傷口感染的罪魁禍首是空氣中某種看不見的物質,以至於醫生們都在竭盡全力的防治傷口和空氣接觸。

現在我們知道,傷口保持乾燥,有利於癒合。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1846年,匈牙利籍產科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工作於維也納綜合醫院(Vienna General Hospital)的產科病房。

這間醫院有第一和第二兩個產科病房,主要差別是,第一產房由醫生接生,第二產則有助產護士負責。

塞麥爾維斯發現反倒是醫生負責病房產婦的死亡率較高,達到了10%,而助產護士負責的病房,這個比例只有3%。

為什麼會是這樣?難道是醫生沒有護士專業?

其實是由於當時解剖病理學正在快速的發展,醫生們在手術前都要先去太平間做屍體解剖研究。

塞麥爾維斯懷疑是由於屍體上的某種未知物質由醫生的手傳染給了產婦導致了死亡,但他苦於沒有證據。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一年後,塞麥爾維斯休了個小假期。

回來上班後,他發現一位同事雅各布·科爾萊奇卡由於屍檢時不小心劃傷了自己,最終因感染而死亡。

塞麥爾維斯參與了這位同事的遺體解剖,發現他的傷口與很多死亡產婦的傷口類似。

這讓他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醫生屍檢後,因為沒有清潔自己的雙手,將屍體上原本致命的病菌傳染給了病人,並造成死亡。

同年5 月,塞麥爾維斯在自己的科室發佈了一道嚴格的命令:所有醫護人員在探視病人前,都必須仔細把手洗乾淨。病房使用氯化鈣消毒。

自此後的兩年間,兩個病房的產婦死亡率,平穩維持在3%。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隨後,塞麥爾維斯將這一發現通報給了維也納醫學會。

令他匪夷所思的是,他開始遭到很多無端的攻擊,很多原先支持他的人都成了自己的敵人。

最糟糕的是,塞麥爾維斯被醫院解僱了。

而一號病房的“洗手令”也隨即被解除,死亡率重回10%。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

1861年塞麥爾維斯出版了自己的重要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

由於內容充滿了各種統計數字讓讀者很難直觀理解,再加上他也並不是一個營銷高手,他的書鮮有人問津。

為了倡導醫護人員洗手,塞麥爾維斯不惜挑戰當時的業界權威,但大V們甚至都懶的理他這隻小屁。

極度的鬱悶導致塞麥爾維斯的精神狀態很不穩定,被關押在精神病院的他甚至遭到了看護人員的毒打。

1865年,他因為傷口感染,患上了敗血症,最終離開了這個世界。


前腳解刨屍體,後腳跑去手術,醫生洗手不到200年的歷史

直到1894 年,塞麥爾維斯的觀念才逐漸被世人接受。

在布達佩斯,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成就,在市中心廣場上製造了他的紀念雕像。

這距離他的“洗手”和重視消毒的理念,已過了將近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