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彥:打破國企“鐵飯碗”,捧起保險“金飯碗”

王惠彥:打破國企“鐵飯碗”,捧起保險“金飯碗”

有研究說:人類的幸福感跟年齡有很大關聯。年輕時愛幻想愛拼搏,幸福度最高。到了中年,人生逐漸成形,事業也走上正軌。但在這個時候,卻有相當部分的中年人對事業感到失望低落,鬱郁不得志。

然而,對於王惠彥來說,生活的幸福感,對事業的激情,從來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失。1990年從國企辭職下海經商,2008年從家電維修行業急流勇退,進入保險行業。看準趨勢、把握機遇,是王惠彥職業的“保鮮”秘籍。專業服務、保持初心,是王惠彥職業的術與道。

國企下海,成為時代趕潮兒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掀起了一股辭職下海潮。

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

只要體制透出一個小小的缺口,活力就會像水一樣衝向海洋。

王惠彥也成為這股浪潮中的一朵小水花。

出於對家電維修行業的熱愛,王惠彥通過報名培訓班、自己鑽研,成為當時上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創業的經歷,讓王惠彥深刻認識到:不管哪個行業,只有專業的,才是市場認可的。他先後獲得了上海市勞動局和上海市技師協會頒發的音視頻專業高級維修技師證書,還獲得上海市教育局頒發專業課程教師資格證,曾經被委派去中華職校任教2年家用電器維修課程。

離開浸淫18年的家電維修行業,王惠彥用了四個字概括:急流勇退。“當時行業進入了衰退期,與其苦苦掙扎,不如另創新天地。”在採訪中,王惠彥的果斷、對行業趨勢的敏感讓人印象深刻,這也影響了他後來的每一次選擇。

接下去應該進入哪個行業?是當時王惠彥思考最多的問題。在朋友的介紹下,他進入了保險行業。“有點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吧。”回憶起當年的選擇,王惠彥笑著表示,也是考慮了諸多因素。“一是創業時期積累了諸多人脈,二是很早就接觸過保險,對它的理念非常認同。”

一直秉持的專業精神,讓王惠彥迅速在保險行業站穩腳跟。新人小高峰獎、綜拓達人、靠譜代理人、60個月連續鑽石獎、服務大使證書、誠信保險人證書……“各種榮譽,家裡都要擺不下了。”

量身定製,才是專業服務

工作十年後,骨子裡的“不安分”再次冒了出來。2018年底,王惠彥從大險企離開,在今年初加盟了保險經紀公司。

為什麼又從舒適日子跳出來?針對《BX新青年》的疑問,王惠彥講了個小故事。“去年底和一位年輕客戶聊健康險,他非常認同保險的重要性,也有購買意向,本以為這單可以輕鬆拿下。沒想到過了幾天,客戶來跟我說,他在網上搜索,看到了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當時,我就意識到人群不一樣了,需求也不一樣了。”

王惠彥說的這個群體正是互聯網一代。80後90後的年青一代逐漸成為社會和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成為保險市場的主力軍。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對信息的獲取有著與上一輩截然不同的方式。

而根據中保協的數據分析,2018年上半年,代理人的年齡為48歲,與保險主流購買人群有10年的反向代差。

如何彌補這種代差?王惠彥說一定要主動改變。“就像別人說的,相比於保險公司只能賣一家的產品,經紀公司如同一個保險超市,可以給客戶配置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真正達到站在客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以一個顧問的方式給客戶推薦產品。我相信,這是未來的趨勢。”

除了主動轉型,還得主動學習。“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不斷學習才能保持專業。”王惠彥說,現在他每天都會打開 保險師的APP,“你不僅要熟悉每一款產品,也要了解行業動態、國家政策,這樣跟客戶才更有的聊。”

每一單都簽得明明白白

喜歡分享,大概是所有保險人的特點,王惠彥也不例外。他在保險師平臺分享了不少從業心得。其中,有個觀點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幫別人就是幫自己,騙別人就是騙自己。

“這是我從事保險十多年來最大的體會。”王惠彥說,大家都在說業務發展難、糾正外界偏見難,但為什麼難?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只想自己,想自己的業績。而佛家講“渡人渡己”,就是講一個人不能總想著成就自己,要從服務他們的初衷出發,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成就自己。

王惠彥說,如何開拓客戶、經營人脈固然重要,但這些都是術的技巧,回到道的層面,就是要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今年春節前,王惠彥的一個客戶因病住進了醫院。但出院時,由於和主治醫生溝通不到位,出院單中記錄的得病時間和實際不符,影響了理賠。和客戶瞭解實際情況後,王惠彥前後三次到醫院,幫客戶找到了主治醫生進行修改,最後順利理賠1萬多元。“客戶既然買了保險,就是要讓他們有獲得感,在發生意外時得到保障。”

真誠、專業為王惠彥贏得了眾多客戶的信任,二轉介紹的客戶也特別多。“我現在有一個原則,向客戶推薦產品時,每一款的缺點、優點都列的清清楚楚,給出專業建議,讓客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要讓每一單都簽得明明白白。”

王惠彥:打破國企“鐵飯碗”,捧起保險“金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