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浅谈 | 再碰到说唐是胡人朝代的,拿这几段去砸!

按:说起大唐,我们会想到什么?开放、包容,辉煌的大明宫,国际大都市长安,富足安康的百姓生活。然而,唐朝还有另一面,她依然保留着华夷之辨,带着汉族主义色彩,甚至有过胡汉不得通婚的法律。作为继汉朝以后又一个铁血帝国,唐人明白,过度包容就是自杀。

注:本文或许带有民族情绪,对此感到不适者勿看。


一、拿边塞诗去狠狠砸!


李白、杜甫、王昌龄、卢纶、岑参。。。唐诗里面光是边塞诗两千多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二、拿战役表去狠狠砸!


据统计,唐代边塞诗数量超过了所有朝代的总和,一个近三百年的大战役列表就说明一切了

李靖—北灭东丵突厥,西灭吐谷浑,活捉颉利可汗

侯君集—灭高昌,启西域之光复

李道宗—从灭东丵突厥、薛延陀、高丽;灭灵州斛薛部

郭孝恪—从灭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余国,重开丝路

苏定方—灭西突厥、百济、西域思结部,乌海八千溃吐蕃十万

薛仁贵—灭铁勒定漠北、擒契丹王、从灭高丽、云州败后突厥

李绩—北灭薛延陀,东灭高丽

王忠嗣—北灭契丹,灭后突厥,青海湖击败吐蕃,收复吐谷浑

王玄策—灭北印度

刘仁轨—破日本百济海联军

裴行俭—破西突厥叛乱,再复西域

王方翼—热海灭西突厥联军

程务挺—破后突厥

高仙芝—灭小勃律、石国,慑服七十二国

封常清—灭大勃律

郭子仪—定安史之乱、退回纥、退吐蕃党项联军

牛进达—击败松赞干布、攻高丽

王孝杰—冷泉大败吐蕃西突厥联军

娄师德—镇守河源,屡败吐蕃

唐休璟—策划收复安西四镇、凉州败吐蕃

黑齿常之—镇守河陇,屡败吐蕃

薛讷—武街大败吐蕃

王晙—夜袭吐蕃

张孝嵩—败吐蕃阿拉伯联军;援小勃律败吐蕃;灭拔汗那国

郭知运—黄河九曲败吐蕃

萧嵩—镇守河西,击败吐蕃

李晟—收复长安

李祎—攻石堡城大败吐蕃,平定奚契叛乱

崔希逸—河西大败吐蕃

张守珪—灭契丹可突可汗,镇守幽州

盖嘉运—灭中亚突骑施

韦皋—维州大破吐蕃,安定西南

皇甫惟明—陇右大败吐蕃

郭知运—九曲击败吐蕃

王倕—新城大破吐蕃渔海游弈

哥舒翰—大败吐蕃

张义潮—彻底击溃吐蕃,使之裂为百余部落,收复河西

李德裕—击溃回鹘,杀胡山灭乌介可汗

高骈—击溃南诏,定安南交趾

等等。。。


随心浅谈 | 再碰到说唐是胡人朝代的,拿这几段去砸!


三、拿大唐法律狠狠去砸!

从三条唐律看大唐强烈的华夷之辨,兼驳“李唐胡人论”的无耻谰言
唐律疏议:“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真鉴别了属人、属地等原则的国际法条款,今日的国际法尚未超过这一条款的内涵。

什么意思呢?这里说的化外人,即“夷狄”之意。这里说的法律,即“汉家法律”之意。

意思是,如果夷狄犯法,同属夷狄自己族群内部的,则依他们的风俗,如果是不同族群之间,则依汉家法律。比如,若一个高丽人杀了另一个高丽人,按高丽的风俗法律处理,但若一个高丽人杀了一个百济人,则既不按高丽、也不按百济的风俗法律处理,而是按汉家法律处理。

唐律疏议接着解释道:“异类相犯,此谓东夷之人与西戎之人相犯,两种之人,习俗既异;夷戎之法,各又不等。不可以其一种之法断罪,遂以中华之政决之。此物皆为去王化辽远,各有君长之故,圣人但抚之教外,不以中华强之不能也,故许听其俗。”

这是国际法最先进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法的雏形之一。

唐律疏议:“边缘关塞,以隔华、夷。越度缘边关塞,将禁兵器私与化外人者,绞。共为婚姻者,流二千里。诸藩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藩内。藩客入朝,于在路不得与客人交杂(杂),亦不得令客与人言语。州、县官人若无事,亦不得与客相见。”

——稍有古文基础的人便知,这一法律是从武器、婚嫁各个方面防止异族,体现了极其强烈的华夷之辨。

《唐六典》:“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谓三姓葛逻禄,处蜜,处月,三姓咽蔑,坚昆,拔悉蜜,窟内有姓杀下,突厥,奚,契丹,远番靺鞨,渤海靺鞨,室韦,和解鸟罗护,鸟素固,末,垢,日本,新罗,大食,吐蕃,波斯,拔汗那,康国,安国,石国,俱战,提勃律国,宾国,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吐火罗,米国,火寻国,骨咄国,诃毗施国,曹国,拂菻国,谢勃时山屋马大国,狮子国,真腊国,尸科佛誓国,婆利国,葱岭国,俱位国,林邑国,护密国,没国,国,鸟国,迦叶弥罗国,无灵心国,苏都瑟那国,史国,俱密国,于建国,可萨国,遏国,习阿萨般国,龟兹国,疏勒国,于阗国,焉耆国,突骑施等七十国,各有土境,分为四番焉。其朝贡之仪,享燕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

——意思是,设鸿胪之职,以协理万邦之务,这是一条强烈体现“中华居中而制四夷”的法律条文。

这三条法律,明文俱在,更可以强有力地证明,所谓大唐胡人论的无耻谰言!


四、再驳李唐胡人血统论


现在在史学界经常看到一股怪论:李唐是胡人血统,可是证据是什么,含糊其词,都说是陈寅恪和他的学生刘盼遂说的,就那断章取义漏洞百出的几点,史学界是不认可的,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最后陈寅恪的研究结论是——从男性而论李唐则是汉族无疑。可这上个世纪30年代怪论为什么今天一遍又一遍反复出现?看了那本《狼图腾》才明白:一些少数民族学者极力宣传李唐胡人血统论的目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想贬低汉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主体作用(不可能!),而面对他们自身文明无可奈何衰落的现实寻求某种自慰式的心理平衡而已(自卑!)。

潜台词是:你们汉族不是总说大唐盛世吗?那是胡人——很可能是我们少数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可是历史的事实是不能混淆的,看一个王朝是否汉族王朝,首先看它代表的是哪个民族的利益,它的主体文化是什么,蒙元采用民族歧视政策,把民族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北方汉族)、南人(南方汉族),将汉族列为最末等人,满清也一样阻止汉族与满族通婚,也将汉族列为二等臣民,最后满清要灭亡的时候,那个女真人老太太慈禧奉行的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汉人)”的卖国政策,这说明什么?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利益的代表者,很正常,因为他们不是汉族政权。

而李氏唐朝处处是汉族利益的代表者,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唐初,塞北突厥派人赠唐朝几千匹马,在军事上唐当时是非常需要这些战马的,而唐太宗说,我不要你的马,请放回你们掠去中国的几万臣民(汉人),就这样唐用急需的战马赎回了突厥掠去的几万汉民。另一个例子,唐太宗在征高丽返回时,将隋朝征高丽战死的士兵的遗骨(当然是汉族士兵)一并带回,让他们魂归故里,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这样做?答案很简单:他们是汉族利益的代表者。再看看唐史:逆胡、狄夷乃禽兽也等蔑称随处可见,请问如果李唐有胡人血统谁敢这样谩骂?你在忽必烈、康熙面前说个“狄夷,乃禽兽也”试一下,恐怕九族的脑袋都搬家了。

此外如果看某个王朝是否是汉族王朝,你不用看别的,看它的皇后就行了,我们把唐朝诸帝的皇后和蒙元、满清的两个王朝皇后列出来比较一下不就明白了。

唐朝皇后列表

高祖皇后——窦氏(鲜卑族,唐朝建立前与鲜卑贵族联姻)

太宗皇后——长孙氏(鲜卑族,唐朝建立前与鲜卑贵族联姻)

高宗皇后——王氏,萧氏,武氏

中宗皇后——赵氏,韦氏

睿宗皇后——刘氏

玄宗皇后——王氏,武惠妃,杨氏

肃宗皇后——张氏

肃宗皇后——吴氏

代宗皇后——沈氏

德宗皇后——王氏

顺宗皇后——王氏

宪宗皇后——郭氏,郑氏

穆宗皇后——王氏,萧氏,韦氏

宣宗皇后——晁氏

懿宗皇后——王氏

昭宗皇后——何氏


点评:


[除开国前,高祖与太宗与鲜卑贵族联姻,其它皇后清一色的是汉族,由此可以看出,李唐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汉族正统血统的,别说皇帝,唐朝的亲王也没有取少数民族公主的。只有笼络少数民族时,才学汉朝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形成甥舅关系。顺便说一下,在北魏时期,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强制鲜卑贵族和汉族世族联姻,基本是鲜卑贵族娶汉族贵族之女为妻妾,而汉族贵族娶鲜卑贵族之女为妻妾,可以推断李渊、李世民要是鲜卑人反而不可能娶鲜卑人作妻,正因为他们是汉族才能娶鲜卑贵族的窦氏、长孙氏之女为妻。至于说李渊祖上是拓跋氏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懂历史的都知道长孙氏祖上就是拓跋氏,北魏鲜卑规定皇族是不能取皇族内的女人为妻妾的。

随心浅谈 | 再碰到说唐是胡人朝代的,拿这几段去砸!


五、历史逻辑——若唐是胡人朝代,下面的人都是傻瓜吗?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旧唐书:“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房玄龄:“耻君不如尧舜。”

吴兢(则天实录无所避讳,世之董狐):“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宋神宗终于见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话就说:你来做魏徵,我来做唐太宗。

杜甫诗句有“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很朴实,还可参看其他唐人诗句对贞观的描述。请注意唐代诗人是极有傲骨的)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欧阳修又论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北宋的理学先驱程颐曾想直接干预司马光《资治通鉴》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且要求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否定魏征。他的干预没有成功。

戈直:“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严耕望在《唐代文化约论》中说:“郎现行之法律虽规摹西洋法律,固亦未能全脱唐律范围;盖唐律审慎精密,诚有足取者。又就轻刑一端而言,笞不过二百,流不过三千里,投不过四年,死不过绞斩,无终身囚禁凌迟琛锯之刑;缘坐限於父子,亦无族诛之制。”“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韦伯:“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中国乃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之国家。其时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三代而下论事功者无过于唐。——乾隆

《世界社会的历史》(麦基主编):“从西元200年到800年之间,中国的近邻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这些国家在地域和人口上都比中国小得多,这就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确定了中国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关于这些国家的最早记录都来自中国。……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进程是以朝鲜为中介的。在朝鲜、日本和越南,艺术精品尤其是绘画、建筑和陶瓷,都受中国模式的影响。”

斯特恩丝在《世界文明》:“唐朝建立了一个比此前的汉朝范围大的多的帝国,其疆域远超今天中国的面积。”

欧阳修:“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司马光:“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明太祖评汉武帝:“得其地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图幕虚名自弊中土。。。为后世讥”。却要求衣冠、政绩、制度向唐朝看齐。

明成祖评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地,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零”,却视唐太宗为终身偶像。

吐蕃传:“赞曰: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后已。”

疏议序注:“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乘之则过,除之即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五代各国立法基本上取法于唐。

宋代“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明代“宜尊唐旧”,明太祖下令“日进二十条”。

日本仁井田升:“七世纪的唐律比十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卡罗林纳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也可以同十七世纪德意志法典相媲美。”日本大化革新后,编定近江令、大宝律令,篇目大同于贞观令。

高丽王朝、安南的李陈黎三朝,“参用唐制,历代遵行”。

西伯利亚笔记:“送来黄金、白银、小米和丝绸的中国人,总喜欢使用奉承话,随意处置其日渐减少的财富。他们用奉承话和其日渐减少的财富来引诱居住在遥远地区的民族,使这些民族更接近他们……由于显要人物“王子”和人民之间关系不融洽,由于中国人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由于兄弟们乐意接受于他们彼此间不利的劝告,引起显要人物和人民之间的冲突,中国人使突厥人古老的王国土崩瓦解,使守法的可汗灭亡。贵族的儿子成为中国人的农奴,纯洁的女儿变成了奴隶。”

钱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唐代的Z.F组. 织,又把一个创古未有的大国家,在完密而伟大的系统之下匀称地、合理地凝造起来。”“唐制得斟酌南北,开国即规模宏远,汉、宋所不逮。”

陈寅恪:“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唐代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

黄仁宇:“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 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赫.乔.韦尔斯:“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丵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池田大作:“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Z.F达到了礼制与正义Z.F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柏杨:“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

格鲁塞:唐朝最明显的特点是帝国扩张。通过一系列大的战役,它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丵权,并在朝鲜的平壤,越南的河内等设有长住官叫(都护府)。当时世界上,只有中东的MS1阿拉伯人的帝国能与之匹敌。

魏元旷《蕉厂随笔》:“唐时才士,无不遇之叹。”

李敖:读唐朝历史,应该特别注意它的文化面。唐朝在文化上为旧中国转型,为“可怜‘玉环’倚新装”。如今唐朝已经“内库烧为锦绣灰”了,但它的文化面,却万古长存,我们忘不掉。

李约瑟:“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鲁迅:“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邹容:“此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抛汉唐之衣冠,去父母之发肤,以服从满洲人之一大纪念碑也。”

王夫之:“开元之盛,汉宋莫及。”“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唐初直谅多闻之士,皆自僭伪中,拔濯而出。”“读史者鉴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治学矣。”

朱熹:“为政不在用一己之长,而贵有以来天下之善。”

唐律评论:“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孙中山:“其他民族最强盛的象汉族,当汉唐武力最大的时候,西边才到里海。”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五代后唐时,“(唐)闵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廷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

宋朝诗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尝读《太宗政要》(即《贞观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学业为本。’王硅日:‘人无学业,岂堪大任。’帝复日:‘人臣不可不知书,宰相尤须有学。”’

据《辽史》所载,辽朝君臣对《贞观政要》也十分重视。辽兴宗时,史臣萧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辽史·萧韩家奴传》)。辽皇子耶律雅里“每取唐《贞观攻要》及林牙资忠所作《治国诗》,令侍从读之”

《金史》中记载,金朝君臣也都把《贞观政要》当做治国必读之书。金熙宗对大臣,“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矩法”

金哀宗时,大臣赵秉文轮直进讲《尚书》、《贞观政要》。金人还设益政院,以学问该博之士为寺讲学士,“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贞观政要》”(《金史·百官志》)。这说明,金人已将《贞观政要》作为治国必备之书,列为帝王治国参考。

明代规定将《贞观政要》与《尚书》、《春秋》、《资治通鉴》等书列为皇太子必读之书!

明宣宗闻侍臣讲《贞观政要》时说:唐太宗致治之关,庶几成、康,实本于此。予尝覆是书,谓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谓治国犹栽树.根本不摇则枝叶茂,君道清静是百姓安乐,皆要语也。”

明穆宗命阁臣进讲《通鉴节要》与《贞观政要》之书,作为定制!

明完宗还亲为新刊《贞观政要》本作序。成化元年(1465),明宪宗的序文写道,《贞观政要》“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朕甚嘉尚焉”。

《贞观政要》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邻国日本、韩国等国。日本最高统治者定《贞观政要》为必读教材,韩国总统金泳三就总统之任前反复研读的书中,就有《贞观政要》一书。这里所列举的史实,足以说明《贞观政要》问世后,一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和海外所产生的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古生物学家徐钦琦:“盛唐是集千年与百年尺度的两个大年春季于一身的。”

(注:以上内容转自:纽约汉服社,图文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原作者及主办单位所有,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为方便了解、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汉服微资讯 | 带您了解更多汉服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