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成長科創企業如何煉成?

廣州高成長科創企業如何煉成?

11月9日,2020廣州高科技高成長20強暨明日之星頒獎典禮舉行。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11月9日,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與德勤中國聯合主辦的2020年“廣州高科技高成長20強”(下稱“廣州20強”)及“廣州明日之星”榜單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工商銀行廣州分行是本次評選活動的特別支持單位。

本年度評選結果顯示,廣州20強三年累計營收平均增長1371%,增長率中位數為677%。行業分佈方面,互聯網企業佔比最高(40%),次為軟件企業(30%);其餘為物流服務、新零售、智能製造、通信技術與其他領域(包括醫療科技與光電技術)。此外,15家企業入選本屆廣州明日之星。

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的發展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核心,是企業綜合實力的支撐。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將科技勢能轉變為發展動能,是當前廣州企業正在面臨的現實考驗。

對不同成長階段企業

給予不同評選標準

2020年度的企業評選以“堅韌·變革·復興”為主題,旨在積極發掘表現優秀、獨特創新、增長蓬勃、且韌性十足、生命力強的廣州高科技企業。

相較去年,互聯網企業在“廣州20強”榜單中的佔比繼續上升,其中平臺服務、互聯網教育企業佔比最大。按規模而言,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5億元規模的企業最多(45%),隨後是年營收為5000萬元—1億元、1000萬元—5000萬元規模的企業(同為20%)。

躋身“廣州明日之星”的15家企業中,生命科學企業佔比最高(34%),其次是智能製造企業(20%)、其餘為新零售、軟件、硬件與通信技術企業。生命科學企業佔比的增速也是最快,呈現出廣州近年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視與推廣。

對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評選標準及側重點相對有所不同。“廣州20強”的評選綜合考慮參選企業多方面的表現,包括財務狀況、創新能力和行業機會。“廣州明日之星”項目聚焦企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評價標準包括融資及估值、創始團隊、行業機會與排名、技術創新四個維度。

“作為‘技術外行’的金融機構,在接洽企業時如何瞭解他們的成長情況?”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科技金融業務部劉旭彬表示,一般而言有兩種途徑:關注企業的實體資產;結合企業的外部數據,例如銀稅貸、知識產權等。“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側重點自然不同。例如對成熟的企業需要明確他們的資產情況。”

這與風投創投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評判相吻合。啟迪之星(廣州)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尹光宗介紹,對於早期科技創新企業項目,投資機構存在對科技認知的壁壘。他們評判此類項目更多著眼於“看人”。

“依靠商業模式創新開展創業,從而形成公司的‘護城河’比較困難。有長遠發展的項目還是要看其核心團隊在硬核的科技層面能否取得領先。團隊的執行力同樣重要。”尹光宗以互聯網產業為例談到。

衡量一個科技企業的成長潛力,作為投資人的尹光宗往往會問企業方三個問題:你的企業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如何實現企業發展目標?我們為什麼要投資你來做這項創新?“擁有相似技術和想法的團隊有很多,因此第三個問題尤為重要。”尹光宗表示,“很多企業項目‘夭折’是因為無法回答好第三個問題。”

挖掘核心技術使用場景

加快全面數字化轉型

獲得“廣州明日之星”獎項的企業中,廣州市錢大媽農產品有限公司與雅量商業智能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擁有可觀的合作前景。錢大媽的門店有時會在下午5、6、7時對菜價進行調整。連鎖的數百家門店同時調整菜價,考驗著系統的調度與人工的執行。雅量集團研製的“定時變價”系統,可以輕鬆讓菜品標價“一鍵同時變”。

“我們在國內率先研發出基於電子紙顯示技術的無線低頻通訊的標籤。”雅量集團董事長時仲波介紹,傳統的紙質價籤需要連鎖店總部發出定價命令,再由人工一條條貼在物品附近,同時收銀軟件裡也要對價格做出相應更改。

零售商戶使用了電子價籤後,變價過程僅有一個環節:總部在手機端傳達變價指令,下屬門店的貨架上,商品標價即可同步更改。“與此同時,收銀軟件和網店系統的價格也隨之更改。這就是一個信息化過程。”時仲波說。

“手握高技術怎樣實現高成長?在我看來,一是要找到正確的研發方向並有人才支撐;二是必須找到核心技術能夠落地使用的場景。”時仲波認為,如果企業研發的成果長期無法落地,就難以有收入回報,企業也會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危機。因此核心技術與適用場景在某種意義上同等重要。

當前,雅量集團成為了全球同類企業中唯一擁有自主研發芯片的企業。“我們投入芯片研製,是為了保證持續性增長。”時仲波說,廣州車展、幸福西餅、大參林藥店等零售門店,均已用到雅量集團的數字化設備。其中,大參林藥店智能提醒病人用藥的AI系統,正是雅量集團尋求技術落地的又一實踐。

“廣州科創企業於疫後發揮堅韌、變革、復興的精神,對準業務持續性和供應鏈等重點領域制定應對策略,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修復性。”德勤中國高成長項目全國主管合夥人趙錦東表示,“疫情加速了供應鏈的重塑,廣州企業必須適應變革,加快全面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步伐,同時把握資本市場新機遇。”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