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徹悟“向內”修行的道理,才有明心見性的人生


《道德經》:徹悟“向內”修行的道理,才有明心見性的人生

一、

儘快犯錯,儘快覺醒,儘快回頭。

很多人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肯定特別詫異,因為世上很多道理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人生不要犯錯,因為犯錯需要自己付出代價”,這句話本身是對的,但是對於人生這一個多變而又複雜的狀態來說,這句話卻並不是完全適用。

因為沒有不犯錯的人生,而且犯錯本身也並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只要能夠控制犯錯的損失,最後一定可以因為錯誤而獲得福報。

換一種角度來說:不要總要求自己的人生不犯錯,世間也不存在不犯錯的人生,犯錯之後的覺醒也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新生,這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就像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是在錯誤之中錘鍊和覺醒以及昇華的,在福禍相依的規則之下,錯誤帶來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損失,還有背後看不見的驚喜,所以不要總告訴自己不犯錯,而是將犯錯當作人生覺醒的契機。

因為一個人在覺醒時一定會轉換一種思路,這種轉換能夠讓自己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好的人生,就是由“向外尋找”轉換為“向內修行”。

《道德經》:徹悟“向內”修行的道理,才有明心見性的人生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查見細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反而叫做“強”。運用智慧的光,返照內在的明,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就叫永續不絕的“道”。

一個人在覺悟之前一定是不斷的向外尋找,就像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常犯的一個錯誤,想要達到某種目的,都是在忽略自身修養的基礎上,一味的向外追求,但是這樣的錯誤方式給自己帶來的必然是錯誤的結果。

只有吃了虧,走了彎路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從而轉變自己的態度,向內在探尋感悟,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因為自己的心就是人生的根本,如果不解決心的問題,那麼世間所有問題你都改變不了,所有的事情你都沒有能力去駕馭。

所以人生只有在走了彎路,吃了虧之後,學會反觀本心,才能找到一個真正正確的道路。

在大禹時代,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去抵抗,誰知道伯啟雖然兵多將廣,最後反而被打敗了,他的部下都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

但是伯啟思索一番就說道:“不必了,我們兵比他多,地方也比他的大,沒想到卻被他打敗,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的方法也不如他,從今天起,我要努力改正過錯。”

從此之後,伯啟每天很早起床,從不追求奢華的生活,而是將心思用在照顧百姓,勤於政事,開始從修身心養德做起,後來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之後,不但沒有進範,反而主動投降了。

《道德經》:徹悟“向內”修行的道理,才有明心見性的人生

二、

佛家有一句話,叫: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個人看到事物的表象之後,不要執著於表象之中,而是看到表象背後的本源規律。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主宰,而事情本原也有一個規律所在,能找到這個規律,向內在探尋,復歸外在之光,才能塑造人生好的結果,如果只是一味向外奔逐,那麼終究會在外在的事物中迷失自我。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淹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卻被一些殘片斷簡所封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曲真正美妙的音樂,可惜被眼前的妖歌豔舞所迷惑。所以研究學問的人必須掃除一切外來的引誘,直接去尋找原來的本性,才能真正受用不盡。

每個人心中都有明心見性的本性,但是都被世俗之慾以及外界的紛擾遮蓋了本心。

《道德經》之中為什麼說“復歸於嬰兒”這句話,就是因為嬰兒內心是純粹的,無雜念的,這樣的狀態能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外界規律,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狀態。

但是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各種世俗的偏見,以及外界事物對主觀意識產生的雜念等等一系列紛擾,也會由此擾亂了自己看待問題及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手段。

只有放下這些紛紛擾擾,找尋自己心性之中原來的本性,這樣的人生才能受之不盡,無論做學問和做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道德經》:徹悟“向內”修行的道理,才有明心見性的人生

一切返璞歸真,明心見性,不管一個人是在犯錯之後通達這種境界,還是一個人天賦極高,沒有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就能通達這一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狀態。

然而世上沒有幾個人在不犯錯誤,不經歷痛苦的情況下能夠開悟,所以“早點犯錯,早點覺醒”。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