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主創新,技術引進才不會“消化不良”

只有自主創新,技術引進才不會“消化不良”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

書名:《新火》

作者:路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只有自主創新,技術引進才不會“消化不良”


強調自主創新會不會造成閉關鎖國?自主創新真的如許多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與技術引進格格不入?按照某些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自主創新就等於隔絕於世界科學和技術創新大潮,在成本考量上更是嚴重不經濟,不如大膽開展與國外的技術合作。

閉關鎖國在任何維度上進行考慮,都是不必要的。但自主創新並不等於閉關鎖國,事實上,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量的國家,只有自主創新,才可能形成消化國際一流、準一流科學和技術的能力,才可能讓技術引進、技術合作的效率最大化。打個比方說,某個非洲、拉美甚至歐洲小國,即便能夠完整獲得中國轉讓的高鐵開發模塊、技術方案,也必定只能落個“消化不良”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領先的國家,包括德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無論具體某方面的技術,出自其國家性的技術開發平臺,還是純粹意義上的民企(大型跨國企業)掌控的實驗室體系,對外轉讓技術顯然都會慎之又慎——這倒不是說發達國家會動輒進行技術封鎖,而是技術創新的成本越來越高、涉及的學科領域越來越多,即便可以實現商業化的技術轉讓,也必定要收取相當高昂的轉讓成本。

事實上,正因為發達國家的科技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高昂,且創新融資還需要向投資人支付很高的風險收益,所以如果中國不在關鍵的裝備製造領域掌握必要的技術,不能具備自主生產能力,即便作為消費者獲許購買某些方面的技術裝備和產品,購買費用中也會包含相當比例的利潤溢價。


只有自主創新,技術引進才不會“消化不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所著的《新火》一書。這本書通過具體確鑿的行業案例,指出後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獲取、引進、利用和吸收外國技術知識的必要性,但吸收過程中也會出現吸收能力的侷限——這裡提到的侷限,正是自主研發才能獲得相關知識水平。與之相反,如果迷信全盤引進、依賴外國技術,不僅會在關鍵產業的發展上受制於人,導致國內相關產業的起步佈局完全受控於國際技術巨頭的利潤預期,而且也必然降低對國外技術知識、方案的吸收能力。

換句話說,全盤引進、依賴外國技術的結果,必然將是引進技術最終變得更加不經濟,甚至不如放棄生產,而改由全盤進口外國裝備和產品,開啟一種不符合近代以來國家發展潮流、工業化發展規律的逆工業化——這樣的發展路線,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已經在非洲和拉美的少數國家已經出現過了……

《新火》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中國核電、液晶面板工業、機床開發實控系統、高速鐵路四個不同的工業部門如何走出全盤引進、依賴外國技術的迷思,困難重重的走上自主創新而取得卓越成就的過程的解讀。書作者通過縝密而科學的分析指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競爭發展的條件下,只有建立起具備了必要技術能力的產品開發平臺,才能產生技術創新的動力傳導機制,才能讓後發國家學習到具體行業重要的隱性知識、領悟到行業規律,積累各種技術知識,並最終產生對外部知識的學習能力。

上段所引述的論點,其實並不難以理解。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就可以視為一個長時段的技術引進過程,正是因為當時的主政者以及興辦洋務的官員、實業家,並沒有領會到建設中國自有的產品開發平臺、技術創新機制的重要性,所以儘管花費了相當高昂的成本,不斷引進外國新技術,某些年頭裡甚至能夠引進比日本、俄國更為先進的歐美技術,讓清朝軍隊裝備比日俄更為完備的近代武器,但無論是當時的中國洋務企業還是清軍,最終都不能與洋對手展開競爭。

《新火》書中還指出,自主創新,不斷提高本國的產品開發平臺的運作水平,這也會帶動本國相關產業的系統集成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對這一點的認識,最終要成為一國政府堅定不移的認知,其實也需要一個相當艱難的激辯過程。


只有自主創新,技術引進才不會“消化不良”


筆者推薦讀者閱讀《新火》書中有關中國液晶面板工業逆勢崛起的章節。書作者反思指出,在中國競爭性開啟了基於自主能力的擴張,而全球金融危機給了中國企業以趕超的機會時,我國有關部門卻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這個機會的獲得和運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長期以來的工業行政管理的思路和機制,已經很難跟上科技產業發展的節奏。工業行政管理的思路,往往更多的是將資源投向政府直接主導的項目、產業領域,卻更少能夠有效依靠競爭性企業的積極行動。而有關部門曾長期推行的力圖提高有關產業中的集中度(推動龍頭企業兼併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做法,事實上被證明反而降低了效率。

書作者進一步指出,有關方面的工業行政管理還嚴重缺乏有關工業的知識,而是簡單化因循依託全球技術開發體系、面向全球技術市場、積極引進外國技術和資本等政策觀念和思想。這種情況下,有關方面的執行者不僅在觀念上牴觸對本國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也確實拿不出有效方法,很難做到像歐美某些國家那樣通過一連串的立法(產業振興方案)、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專門的知識產權政策、設計有利於本國自主創新的貿易工具等手段來提供切實支持。

當然,正如《新火》書中有關中國高鐵的激進創新的章節所敘述的那樣,在近年來,國家決策層更為清楚的確定了通過自主創新來把握產業發展、創新躍進的思路,注重了大系統的創新,注重培育本國的創新支柱企業來承擔系統集成者的作用,所以在相對的更短時間內讓中國高鐵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創新發展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