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被马克思誉为“中国的理财官”

《资本论》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读过《资本论》的都知道,这是一部鸿篇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不朽名著中,一共提到了六百八十多个世界各国的人物,其中只有一个是中国人,他的名字叫王茂荫

这个王茂荫是何许人也?

王茂荫(1798- 1865年), 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中国清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

王茂荫

他于1832年考中进士步人仕途。历任户部主事、御史、户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在京历任三朝,居官三十年,不携眷属随任,一直独居宜武门外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而闻名。1864年, 因为母亲去世,离职返乡,1865年在家乡病逝。 著有《王侍郎奏议》十一卷及《皖省褒忠录》。《清史稿》有王茂荫传。

王茂荫故居

王茂荫毕生致力于我国经济史尤其是货币史的研究与实践,他的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最为引人注目,被学术界评价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

王茂荫是一位非常有见解的财政专家,他曾在户部任职多年,并主管过钱法堂事务,因而对币制改革一直非常关注,能够针对不同的社会财政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缓解财政危机的方法。咸丰元年(1851年),王茂荫上呈《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由银号出资替政府负兑现责任的丝织钞币,以解决财政困难,被朝廷否决。1853至1854年,他又两上条疏请改币制,均遭驳回。他提出的兑现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主张,反对铸造“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对保持社会稳定、遏制通货膨胀有一定的作用。针对当时朝廷权臣肃顺等请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的建议,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对物价规律和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是,王茂荫的这些建议,遭到急于填充国库的咸丰皇帝的严厉斥责,指责他“为商人指使,不关心国事”,并将他调离户部岗位。

王茂荫的货币改革方案,被俄国传教士巴拉第(1849-1858年在华)写进《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并被收入了巴拉第主编的一部多卷本资料汇编

。当这部资料汇编被翻译成德文,于1858年在柏林出版时,书名已是《帝俄北京公使馆中国著述集》了。《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通过这个德文译本受到了博学的马克思的注意。

巴拉第

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谈到货币或商品流通、论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问题时,以第八十三条大段注释的方式专门提到了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及其“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从而使他成为《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时人对王茂荫的评价很高,说他“直声清节,上自公卿,下至工贾奴隶,无智愚遐迩,啧啧皆赞其贤”。朝廷谕旨“广为刊布,实力劝导”。成书于王茂荫去世后不久的张之洞的《劝学篇》,几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士子必读手册,影响极大、传布极广,“不胫而遍于海内”。张之洞在《劝学篇·内篇·同心第一》中也这样盛赞王茂荫等人:“咸丰以来,海内大乱,次第削平,固由德泽深厚、庙算如神,亦由曾、胡、骆、左诸公,声气应求于数千里之内,二贺(熙龄、长龄)、陶(文毅)、林(文忠)诸公,提倡讲求于二十年以前,陈(庆镛)、袁(端敏)、吕(文节)、王(茂荫)诸公,正言谠论于庙堂之上,有以至之。”

从张之洞的评价中,可见王茂荫的才学与贡献。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提出如此一套理论,也难怪能被马克思喻为“中国的理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