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古道去拉薩之茶馬古道

昨天攻略君給大家介紹了唐蕃古道,文章中也提到了其實有很多古道都可以通到拉薩,那今天攻略君給大家說一說幾乎家喻戶曉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藏族有句諺語:“加察熱!加夏熱!加梭熱!”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如果你來到高原,走進藏族人家,還未坐定的時候,一杯熱騰騰的酥油茶已擺在了你面前。高原遊牧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缺少蔬菜,維生素攝入量微乎其微,茶葉是藏族人吸收維生素的主要來源。

漢地是茶的故鄉,盛產名茶;藏地有廣闊草原,多出良駒。你以茶易馬,我以馬換茶,“茶馬互市”遂在雙方的邊境地帶開始出現。唐初茶馬互市大致通過唐蕃古道進行。後唐蕃交惡,茶馬互市漸漸向南發展。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首次開闢了吐蕃通南詔道,即滇藏古道。到了宋代,因關隘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至西南。

宋與西夏、遼國連年開戰,急需大量藏地良馬,因此專門設立了茶馬司,進行官方的茶馬互市。元朝沿茶馬互市商賈來往漢藏兩地的小徑,開闢驛路、設置驛站。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實行官辦茶馬交易,嚴禁私茶。販私茶者為了躲避官府檢查,繞開主幹道,於是高山深谷間,出現了無數條毛細血管一樣的條條小徑。

清朝時,將驛站機構改稱“塘”,厲行對塘站的管理,茶馬互市規模迅速擴大。1688年,在康熙皇帝批准下,中甸正式立市,中甸成為滇藏貿易的主要商場和商品集散地,滇藏古道基本形成。從雲南普洱茶的產地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下關(大理)、麗江、中甸、迪慶、德欽,到西藏的芒康、左貢、昌都,經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進入拉薩。

1701年,康熙批准在打箭爐(康定)設立茶關,當時叫川藏商道。由打箭爐出發,往西經過泰寧(吃寧)、道孚、章谷(爐霍)、甘孜、德格,渡過金沙江,經過江達、察木多(昌都),在洛隆與滇藏古道會合,直奔拉薩。至此,漢藏兩地在南方的兩條主要通道一川藏和演藏古道,基本定型。鑑於均系茶馬互市發端,又多依賴馬幫運送物資,因此今人將二者共同命名為“茶馬古道。

清末民初之際,西藏與內地的關係出現了緊張局面,漢藏兩地之間的各條通道日漸人少馬稀。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切斷了當時中國難得陸上國際通道——滇緬公路。於是,除了空中的駝峰航線外,大批內地急需的軍用、民用物資的運輸重任,就落在這條古老的茶馬古道上了。一時之間,茶馬古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最盛時期騾馬超過一萬匹。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內地對外的陸路、海路隨即恢復,麗江、拉薩等地的眾多商號紛紛倒閉。茶馬古道又迴歸到了它原初的功能,繼續向拉薩運輸著茶葉,換回毛皮、藥材等物資。到了川藏公路開通,茶馬古道很快徹底地衰落下去。茶馬古道上的傳奇故事也被歲月塵封了起來。

既然說到茶馬古道,少不了要提一下行走在古道上的傳奇馬幫。川西、滇西北和西藏雪峰高聳,峽谷深深,車輛船隻在這裡根本派不上用場,貨物只能靠騾馬、犛牛馱運和人力揹負。四川境內,馬匹少,先要用人力揹負至打箭爐、雲南一線,則興起了眾多的馬幫。至今在茶馬古道舊道上,還能見到嵌入石板足有二寸多深的馬蹄印痕。

過去,來往於茶馬古道之間的,有藏族、納西族和白族的馬幫。一個馬幫常擁有百匹以上的騾馬,有的多達200匹。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一路風餐露宿,在滇藏、川藏間往返一趟,往往要一年多的時間。怒江兩岸,迴盪著清脆的馬鈴鐺聲和趕馬藏族青年的吆喝聲。人和馬匹一起滑過橫跨怒江之上溜索的驚險畫面和沿途群眾艱辛窮困、處在溫飽邊緣的生活情狀,至今仍記憶猶新。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更多藏區旅行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川藏線 chuanzangzijia(長按可複製) 攻略君VX91603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