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緣於介子推,為什麼清明節前一天的另一個節日被遺忘了?

本篇講個小故事。

清明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明節是墓祭,上墳掃墓的日子。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清明節是春遊踏青的日子,古人在清明節的時候就有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所謂氣清景明,是為清明。

天氣暖和了,萬物復甦,所以我們也應該活動一下。

那清明節到底是上墳掃墓的日子,還是春遊踏青的日子呢?

如今的清明,是唐代之後由“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的。

在此之前,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分開的。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

也就是說,明天4月5日是清明節,那麼今天4月4日,為寒食節。

可一個祭祀掃墓的節日,是如何和春遊踏青聯繫上呢?

介子推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傳說和一位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介子推,又稱介之推。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的家臣。

重耳姓姬,是晉獻公的二兒子,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春秋五霸我們都熟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介子推,就是晉文公重耳的家臣。

晉文公重耳是61歲當上晉國的君主,考慮到古人的平均壽命,也實屬不易。很多君王都活不到60歲。

重耳排行老二,哥哥申生,弟弟夷吾,晉獻公的寵妃驪姬還有個兒子叫做奚齊。

在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誣陷正宮的太子申生,結果把太子申生逼自殺了。

申生自盡後,驪姬又開始誣陷重耳和夷吾,重耳得知消息後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晉獻公死後,諸公子爭位,晉國大亂。奚齊上位沒多久,就被一個叫做裡克的大臣殺了,又將驪姬活活鞭死。

殺了之後,就派人找重耳。

這時候,重耳躲到了翟國,身邊跟著幾個家臣:狐偃、趙衰、賈佗、先軫、魏犨,後人稱“五賢士”。

重耳得到消息後,和幾位家臣一商量,如今晉國大亂,形勢不明,貿然回去太危險,於是就找個藉口推辭了。

裡克沒辦法,就請回了重耳的弟弟夷吾即位,夷吾借秦國兵護送,回國即位後殺了裡克,即位為晉惠公。

後來秦晉兩國開戰,晉惠公戰敗,將兒子圉送到秦國當做人質,這就是後話了。

這一年,重耳46歲。

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基之後,十分擔心重耳回去和他爭奪王位,畢竟夷吾排行老三,即位名不正言不順。

於是就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重耳。

這個刺客叫做勃鞮,說起來這個勃鞮還是第二次刺殺重耳,第一次是驪姬立奚齊的時候,派勃鞮去刺殺重耳,結果沒成功,只是把袖子砍掉了,讓重耳逃跑了。

第二次刺殺,重耳提前得知了消息,於是又從翟國逃跑了。

當時齊國的宰相管仲死了,重耳聽說後,就想去齊國輔佐齊桓公。

一路無話,重耳君臣幾人走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路上是又飢又餓,正好碰見一個農民正在種田,於是重耳就問老農討要些吃食。

農民看重耳一行人非常落魄,再說那個時候又正趕上大旱,農民的口糧都只夠自己吃的,於是老農就從田地裡掏一堆土放在碗裡讓他吃。

重耳畢竟是貴族,哪受過這氣,於是大怒,想揍這個農民。

趙衰趕緊攔下,說:主公,土,象徵土地,咱們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回到晉國,奪回屬於自己的土地嗎?這個老農把土地給你了,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這是表示對您臣服,您應該接受啊。

重耳一聽,覺得有道理,土地,那是君王的根本,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但吃土又不能填飽肚子,家臣挖了點野菜,重耳是貴族,哪吃得下去。然後在半路途中,就餓得奄奄一息了。

這個時候,我們本篇的主角介之推登場了,傳說寒食節,也由此而來。

介之推當時也同重耳一同流亡,看到主公就快餓死了,也是介之推就割下自己腿上(股)的一塊肉,同野菜一起煮熟後喂重耳吃。

你說這事可信嗎?

腿上有大動脈,我估計介子推肯定沒學過醫術,萬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就大出血死了。

不管怎麼說,故事就是這麼講的,介之推割下一快肉,煮熟後喂重耳。

重耳吃了之後,就恢復過來了。回過精神後問:這是什麼肉啊?

介子推就說:這是我打下來的麻雀肉。

後來大臣狐毛告訴重耳,這是介子推身上的肉,重耳大受感動:“介子推啊,如此忠臣,有朝一日我復國成功,必定重賞於你”

然後重耳在幾位家臣的伴隨下,周遊列國,尋找復國的機會。

重耳到了曹國,曹國的君主曹共公對重耳挺尊重的,因為曹共公對重耳的駢脅挺好奇。

曹共公聽說,重耳和一般人不一樣,普通人的肋骨是一根一根的,重耳的肋骨是一塊,連城一個整體。

所謂奇人必有異象,比如項羽天生重瞳,劉備手長過膝,重耳也是。

曹共公就好奇,就想看看重耳的裸體。

重耳知道後,非常害羞,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於是就離開了曹國。

一路又到了宋國和鄭國,但這兩個小國都沒有能力幫助重耳復國。

最後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對重耳禮遇有加,很好地招待了重耳。

在宴席上楚成王問重耳:“我可以幫您復國,可如果有朝一日,您回到晉國當上晉國的君王,您怎麼報答我?”

重耳說:你要說珍禽異獸、珠玉綢絹,金銀珠寶,您也見過不少,我還真不知道送您什麼東西。這樣吧,假如我復國成功,晉楚兩國世代交好,萬一兵戎相見,我先退避三舍。

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

一舍為30裡,退避三舍,就是如果兩國打仗,我承諾先退90裡。

到後來,果然晉楚兩國大戰於城濮,後稱城濮之戰,晉文公重耳信守諾言,未戰先退90裡。

此後重耳在楚國住了幾個月。

在這期間,在秦國當人質的圉得知從秦國不辭而別。

秦穆公特別生氣,聽說重耳在楚國,就想把重耳邀請到秦國。

楚成王說:“楚國離晉國距離太遠,需要經過好幾個國家才能到,秦國與晉國距離近,既然秦國邀請您去,您就過去吧。”

臨走之時楚成王還送給重耳很多禮物。

於是重耳來到了秦國。

秦穆公想幫助重耳回國奪權,以此建立秦晉同盟關係。

所以秦穆公對重耳很尊重,還要給重耳成家。

復國

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回到了晉國,復國成功,這一年,重耳六十一歲。

重耳登基之後,封賞了過去的舊臣,連之前背叛過他的人,重耳也不介意。

隨後晉國大治,成就了晉文公春秋五霸的功業。

但重耳封賞過後,忘了一個重要的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本也是個淡泊名利的主,不願誇功爭寵。

你忘了就忘了吧,我不計較。

於是就帶著自己母親回到老家綿山隱居。

後來有一天重耳想起了介子推,這是救命之恩,我卻忘了報答他,真的是背信棄義。

於是晉文公親自帶著幾個大臣到綿山找介子推。

雖然綿山不大,但古代找人的技術並不高,也沒有GPS定位系統,君臣幾人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找到。

這時候,有個大臣出個主意,介之推是孝子,他和母親住在山上,咱們放火燒山,只留出一面讓他跑下來,他還有母親,一定會跑下來。

重耳一聽有道理,加之求人心切,就同意了,下令三面燒山。

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也沒見介子推下山。

後來有人看見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回來一看,悲痛萬分,痛哭流涕,這等忠臣,怎麼就燒死了。

安葬遺體後,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這也是“足下”的由來。

從此之後,晉文公規定,介之推死的這一天,只要在我管轄的範圍內,不能起火,只能吃生冷之食。

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第二天是清明節,重耳為了給介子推服喪,清明節春遊就被取消了。

雖然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節的起源,並非是因為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後漢書》記載:最初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短的也要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曹操當政後,《明懲令》雲:“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寒食之風至此才有所收斂。

到了唐代之後,寒食節逐漸與清明合為一天。

有詩云: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那個時候,寒食節還是一個單獨的節日。

到了南宋之後,寒食節就逐漸消失了,並融入清明節之中。

春遊踏青、掃墓,這兩個習俗合在一起,才是今天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