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向大明朝宣战,原始血腥的征伐止步重镇宁远

01

公元1615年,即明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在“叶赫第一美女”东哥死去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决心要开始挑战大明王朝了。

他在原有的“牛录”制度上,创立健全了八旗。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全民皆兵,以血亲、地缘为纽带,以自己的子侄为各旗军、旗民统领的一种较为原始但在冷兵器时代非常行之有效的军政制度。

在行将覆明的前夕,八旗军青壮主力约达到了五六万人,努尔哈赤则自领两黄旗。这些“满洲铁骑”成为了清初扫荡天下的主要力量。而女真人也就从此亦被称作“旗人”。

“八旗制度”也并非什么独创,更非多么先进的国家制度。而且到了康乾太平年间,八旗军的战斗力则急剧下降。到了清中晚期则完全沦为鸡肋,基本上被汉军“绿营”取代。

旗人忠诚于旗主,也受旗主的管辖。他们之间既是君臣,又是主仆。所以,“主子”、“奴才”之声自此在满清二百七十余年间,不绝于耳。大量的汉臣虽然自称“臣”,但是当奴才的感觉也日益深重,以至于到了清末,基本上已经分不清满汉了。

鲁迅先生说过: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这话大概是迅哥儿对于清末民初的社会,乃至如今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状态极其到位的评价吧?!尤其是近年来清宫戏霸屏,似乎奴才的声音越喊越洪亮了。

次年,也就是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大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定年号为天命元年。他自称“抚育列国英明汗”。史称“后金”。这个时候,已是他起兵三十三年之后了,努尔哈赤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其实算起来也是相当漫长了。

这一方面说明历史充分的给过大明朝时间与机会,可惜万历皇帝在执政后期三十几年不上朝,彻底的将东北“忽略”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实在并非多么英武不凡,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天下”的。

02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终于有了能力与资格要去辽东“会猎”了。他向大明朝打响了“第一枪”。

这一年,也是后金政权建立的第三年,努尔哈赤已经六十岁了。他发布了著名的“告天七大恨”文告。史载:天命三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此檄文原始版本已经不存,大意就是讲了起兵的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诸如父、祖早年被杀;明朝处事不公;偏袒叶赫老女不嫁给他;欺压勒索人民;官员侮辱他,烧毁房屋、田地等等。

这些文字不过是个由头,意在挑起满蒙对抗明朝的仇恨与野心,也算是履行一下程序吧!第二天努尔哈赤即出兵伐明,第三天偷袭抚顺得手。由此,正式拉开了向大明帝国宣战的大幕。

此时的大明朝似乎才如梦方醒,匆匆集结兵马,临时选了几个主帅,其中就有李成梁的儿子新任辽东总兵李如柏,他还是努尔哈赤的侄女婿。

朝廷对外号称自己的总兵马有47万,但实际上只有14万左右,还脑残的分成四路抵挡努尔哈赤的进攻,但大部分都惨败。史称“萨尔浒大会战”。

03

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采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多人,伤者无数。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主力几乎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努尔哈赤全胜、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次明军的大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正是在大明朝的“漫不经心”之下,自己培养出了王朝的掘墓人。仅仅八个月以后,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三月间,大战结束。“奴酋女婿作镇守,不知辽东落谁手?”当然是努尔哈赤了!

据史载,大战开始之前,明军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但是搞得一团糟。比如,象征祭天的屠牛刀竟然没有开刃,砍牛脖子砍不动;“驰马试槊”鼓舞士气时,槊头一甩就断了等等。

这一场大战基本上奠定了后金军在辽东的军事战略主动地位,从此后,明朝再也没能在这一片国土与战场上扭转劣势。

此后,努尔哈赤凭借着苦心打造的“八旗铁骑”一鼓作气偷袭开原,奔袭铁岭,血战沈阳,激战辽阳,最后拿下了广宁重镇,席卷辽宁大小一百余城。

努尔哈赤取得的一系列军事胜利毋庸置疑,而反观这些八旗子弟在战争中的表现,则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了。

实际上,八旗制度应当说是满洲渔猎部落与战争杂交出来的一个“怪胎”,其中尽管有一些原始贵族共和制的光辉,但是根本就无法敌过深植于其骨子里的凶残基因。

每次战争胜利后,八旗勇士们都要将掠夺来的财物、奴隶、牲畜高兴的分成八大堆,然后瓜分。这种景象注定了这种制度嗜血的天性,其由亢奋转向恐怖常常也是在一念之间。

努尔哈赤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就是这样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史料上找不到他的死因,只知道他莫名其妙的死了。

04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这个可以被称作努尔哈赤后金集团的“二号”人物被冤杀了,史料讳莫如深。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舒尔哈齐与哥哥并肩作战,立下了诸多战功。但是他很不幸的与大明朝走得比较近,或许这就变成了一种“罪过”。

据史载,他比较汉化,通儒家,晓经典。在努尔哈赤眼里,也许他的弟弟渐渐变成了一个“下了马”的旗人,所以不能相容了。

后来舒尔哈齐被夺去兵权,经常受到努尔哈赤骄悍部下的侮辱,被彻底的边缘化。后来,舒尔哈齐想要离开努尔哈赤,但最高统帅根本不理睬他,反而先后杀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员爱将。

最终,舒尔哈齐被杀,死因不明。有史学家论定,就是努尔哈赤自己杀死的。如果说舒尔哈齐死的冤的话,还有一个人的死则更加离奇诡秘。她就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妻子——元妃佟佳氏。

她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两个儿子,嫡长子褚英与后来的大贝勒代善。仅凭这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历史名气,我们可以推测努尔哈赤与佟佳氏的关系与感情,然而,佟佳氏却人间蒸发了。

在《清史稿》中,描写这位元妃的仅有一行字,寥寥数语。她的一生怎样,为人处事如何,怎么死的,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同样可以推定,这其中也一定隐藏着与努尔哈赤相关的重大机密。而乖戾的褚英与庸弱的代善,这二人的性格特点也与他们的母亲的遭遇有很大关系。

本有望继位的褚英后来被努尔哈赤圈禁,最终杀掉。因为在他代努尔哈赤主持国政期间遭到了八旗亲贵们的强烈控告,甚至在被关起来以后,他还在高墙里诅咒他的父亲与弟弟们早点死。而在努尔哈赤死后,他生前一个极为宠爱的大妃也被后来人要求为其殉葬。说起来这些几乎都是血与泪的故事,但算是不错了。

相较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言,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要说是怎样发生的,连到底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换言之,本就在血腥与杀戮中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似乎势必也要用血腥和杀戮方能维护。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为这样的制度,或为清朝的崛起而艳羡不已。

05

努尔哈赤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开国君主,假如一定要找到他的什么优秀之处的话,也许是他够幸运,且生了两个不错的儿子:皇太极与多尔衮。

早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就在长白山脚下,一个非常偏僻的叫做费阿拉的地方修筑了他的第一个王城,其实就是一座山大王的营寨。后来他一路“逐水草而居”的迁都七八次,直到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由辽阳迁到了沈阳。

其实当时的沈阳还不及辽阳一半大小,努尔哈赤说这里讨伐蒙古和朝鲜很便捷,河水丰沛也适合渔猎和生活。其实,这可能就是努尔哈赤的真实本色吧,他一半是个大将军,另一半还是一个部落酋长。

次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初,努尔哈赤集结兵力十三万前去攻打明朝军事重镇宁远,剑指山海关。大战开始后三天,竟然连续惨败。据文献记载,就连努尔哈赤本人都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中被击伤。

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据说在四十余年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却在这宁远弹丸之地被彻底阻挡住了前进的步伐。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染病,到清河温泉疗养。八月初七日,因病势沉重,决定返回沈阳,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同时派人召大妃阿巴亥来见。

阿巴亥所乘的船,在浑河上的叆鸡堡河段与努尔哈赤相遇,准备随后一起赶往沈阳。然而,努尔哈赤再也没有回到沈阳,再也没有见到他的儿子和旗民们。

八月十一日,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死在了船上,地址正在叆鸡堡,距离沈阳四十里。阿巴亥只能陪着丈夫的尸体返回皇宫,阿巴亥成了陪伴努尔哈赤最后一刻的唯一一人。然而,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此时尚年少的多尔衮。这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在不到24小时之内,便被逼着随努尔哈赤去了。……

张锋编撰 己亥秋写于启东翠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