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王军团队局麻和全麻DBS治疗帕金森病异同的述评在《Neuromodulation》发表

学术前沿

第42期

神外前沿讯,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军教授欧绍武教授等在世界神经调控协会官方期刊《Neuromodulation》上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Awake and Asleep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Detailed Analysi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的述评性文章。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目前是神经外科领域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多数医疗中心实施该类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术中应用电生理记录等方法引导下进行的,这种手术方式也被称为“清醒”DBS手术(或局麻DBS手术),其主要目的是术中对患者行临时刺激,测试,观察症状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而决定电极植入靶点的最佳位置,但随着实施手术患者数量的增加,难以耐受“清醒”DBS手术的病例也随之增加,如患者难以耐受头部长时间地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流涎较重反复呛咳、患者有焦虑或惧怕手术等而拒绝局部麻醉手术,因此,在局部麻醉DBS手术的基础上,有的医疗中心开始采取全身麻醉下的DBS手术,这对于很多适合DBS手术的PD患者而言也是一种非常希望选择的麻醉方式,而在全身麻醉下精准定位神经核团及其不同功能亚区是全麻DBS手术的难点。

为解决以上问题,王军教授至美国最大的神经调控中心之一—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调控中心进行学习,归国后该团队于2017年在东北地区率先成功开展了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下的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目前该类手术累计完成近百例,由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推广应用至国内多家DBS中心,该述评性论文正是基于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加之王军教授在国外学习的技术方法以及最新的文献复习等情况撰写的,文中详细的比较了局麻和全麻DBS手术在手术技术、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方面的异同,为临床开展全麻DBS手术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该论文通过详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全麻DBS手术可以显著的改善帕金森病人的运动症状,并且全麻DBS手术效果与局麻DBS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二者可同样显著的改善帕金森病人的运动功能,同时该论文还详细的分析了二者在手术技术、手术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二者在手术操作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在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方面二者无统计学差异,最终结论全麻和局麻DBS手术二者可以获得一样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值得指出的是,该论文还详细的比较了全麻和局麻DBS手术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这对临床手术操作提供了指导。

该论文还发现:对于颅内电极植入部分,清醒和麻醉状态下的操作流程类似,但具体细节有所不同,在清醒下颅内电极植入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心采取的是微电极记录引导下(MER)的颅内电极植入法,结合术中临时刺激测试结果决定电极植入的最终位点,而微电极记录也分为单通道微电极记录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其中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法在定位神经核团不同亚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颅内电极精准植入的关键,所以有研究发现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引导下的帕金森病DBS手术,其术后患者的临床运动功能改善要优于单通道微电极引导下的DBS手术。全麻下颅内电极植入的操作流程不尽相同,有的中心采取的是术中CT(iCT)或MRI指导下的电极植入法,即颅内电极植入后通过术中CT或MRI扫描后与术前定位的MRI融合来确认靶点位置,而有的中心也采取同清醒下DBS手术一样的微电极记录引导下的电极植入法,有研究发现DBS术中应用MER一般会比不用MER多耗费40多分钟的时间,而且深入分析发现术中术中应用MER会增加术中电极植入部分手术时间以及总的手术操作时间,其中应用MER组,手术平均时间为2.99±1.24h,不用MER组为2.30±0.86h (p<0.01),同时该研究还发现清醒和麻醉DBS手术总时间不同,其中麻醉DBS组手术时间为2.39±0.84h,而清醒DBS手术组为2.64±1.20h,其中P=0.03。一般而言,麻醉DBS术中扫描CT后再融合确认靶点耗费的时间较短,但术中应用MRI扫描一般耗费时间较长。有作者还通过文献复习的方法比较了麻醉DBS术中直接应用CT或MRI扫描的方法验证靶点的误差及应用MER后再扫描CT验证靶点的误差,结果显示应用术中CT扫描与术前定位MRI融合的方式确认其径向误差为0.8-1.24mm,应用术中MRI扫描确认靶点其径向误差为0.6-1.2mm,同时该作者也分析了其中心227例应用MER后再扫描CT验证靶点误差情况,发现其径向误差为1.2±0.2mm,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清醒DBS术中应用MER方式确认靶点,还是麻醉状态下应用术中CT或MRI扫描方式确认靶点,其术后植入电极位置的精度都很高,误差都很小,且两组间误差差别不大。

其中王军教授团队全麻DBS手术方法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在全身麻醉后首先应用BIS值监测大脑的觉醒程度,然后根据BIS值在适宜的麻醉深度下行MER。BIS值是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数值为0~100。一般认为,BIS值在65—85时,患者处于镇静(或浅麻醉)状态;在40~65时,处于完全麻醉状态;<40时,大脑皮质处于暴发性抑制状态。王军教授团队研究通过术中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使BIS值维持在≥70(或降低BIS值至麻醉前患者基础BIS值的70%及以上),可记录到清晰且典型的STN放电信号(图2)。相反,若BIS值较低,STN的放电将受到抑制,尽管此时电生理记录结果仍可能辨认出为STN核团放电,但其放电频率和波幅均与BIS值>70时或在局部麻醉下的STN电生理情况仍有差异。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在记录完STN放电之后,继续提高BIS值,使之维持在>80时,多数患者可在耐受气管插管的同时较好地配合完成对临床症状及不良作用的刺激测试,此时患者仍携带有气管插管或喉罩,未与局部麻醉时一样处于完全清醒状态。因此,王军教授团队研究结果提示术中监测BIS值为何时开始记录STN放电情况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

图2,BIS值维持在≥70(或降低BIS值至麻醉前患者基础BIS值的70%及以上),可记录到清晰且典型的STN放电信号。

总之,清醒和麻醉状态下DBS手术步骤的主要区别是术中确认靶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是应用MER引导法还是应用术中CT等影像指导法等。

该论文还发现:DBS术中患者的头位摆放水平也会影响到植入电极的精度,有作者通过误差分析发现,当患者的头位与地面的夹角为0度时,其植入的电极误差较30度时要低(图3),具体结果如下,当患者头位处于0度水平时,植入电极的径向误差(radial error)为0.8±0.4mm(n=121),纵向误差(vector error)为1.0±0.5mm,而当患者头位处于30度水平时,其径向误差为1.1±0.5mm (与0度时比p=0.001),纵向误差为1.4±0.7mm (与0度时比p≤0.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DBS术中头位的摆放水平会影响到植入电极的误差,而清醒和麻醉DBS术中的区别之一就是在麻醉DBS术中患者的体位摆放自由度更高,基本都可以摆成0度水平,而在清醒DBS术中有时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自身能否耐受不同体位等,很难统一都摆成头位0度水平,这也是清醒和麻醉DBS手术的区别之一。

图3,王军教授所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调控中心Ponce教授发表在OPERATIVE NEUROSURGERY的研究论文表明当患者的头位与地面的夹角为0度时,其植入的电极误差较30度时要低。

清醒和麻醉DBS术中颅内积气情况

此外该论文还指出:DBS术中影响植入电极精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气颅,脑脊液流失而气体进入颅内会不同程度的导致脑组织移位,从而影响植入电极的精度。有研究发现,清醒和麻醉DBS术中气体进入颅内的量有所不同,其中麻醉DBS术中进入颅内的气体量平均为1.2±6.2ml,而局麻DBS术中则为4.2±8.2ml,二者的统计学差异值p=0.05。同样,也有作者对371例DBS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清醒和麻醉DBS两组患者颅内进入气体量的平均体积分别为8.0ml和1.8ml,而脑皮层移位的距离分别为5.8和1.2mm,同时该项研究还系统的分析了除了麻醉方式对颅内积气体积的影响外,患者的头位水平也是造成颅内积气量不同的关键因素,如该研究发现当患者的头位水平分别为0度和30度时,其颅内积气量分别为0.4±2.1ml和4.2±9.6ml,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进一步推断,这也可能是导致如上文所述的颅内电极植入后误差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之一,当然该项研究作者也指出,DBS术中颅内积气量多少也受其它因素影响,如核团穿刺的次数、术者的经验等。总之,以上研究表明颅内积气量不同也是清醒和麻醉DBS手术的区别之一,而DBS术中颅内积气是影响颅内电极植入精度因素之一。

此外,该论文还系统的分析了全麻和局麻DBS手术在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全麻和局麻DBS手术在以上各方面的结果研究没有统计学差异。

该论文最后预测:未来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PD病人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以及该疗法对病人神经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深入比较清醒和麻醉DBS效果的异同需要关注的结果。

第一作者王军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 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诊疗专长: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特别精通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癫痫、痛疼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此外,还十分精通神经科疑难疾病的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及功能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学术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20篇。学会任职: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暨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研究与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认知与神经调控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委员;辽省细胞生物学会帕金森动障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癫痫协会理事。

通讯作者欧绍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日本鹿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获得者。

诊疗特长:主要从事各种复杂颅内肿瘤的诊治,特別擅长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等功能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功能区肿瘤唤醒手术。

科研工作:主要硏究癫痫的外科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特别是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学术任职:辽宁省抗癫痫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神经电生理监測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临味转化神经医学(英文版》杂志编辑。

学术前沿| 无创评估脑卒中损害的AI技术准确率达到92% 美国USC王炯炯团队在Stroke发表文章

学术前沿 | 2019年瑞金医院功能神外SCI论文30篇摘要 厌食症研究获Neurosurgery年度最佳论文

学术前沿| 系统阐释药物成瘾是否应外科治疗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在NSR发表文章

学术前沿| 天坛医院赵继宗 张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述国人出血型烟雾病自然病史 发表在Stroke

学术前沿| 从侧枝循环入手 段炼团队提出烟雾病新分级系统 发表在Stroke杂志学术前沿| 清华大学与天坛医院的一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像研究 登陆Neurology封面学术前沿| 刘福生团队发现可提高脑胶质瘤化疗效果的新型基因载体 发表在国际期刊学术前沿 |陶英群团队- 陶氏DBS手术评分法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 填补本领域国际空白学术前沿| 为何胶质瘤复发常累及脑室壁及脑室旁区域 301神外在国际率先发现GBM复发新机制

学术前沿| 发现CAR-T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潜在靶点CAIX 美国NIH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学术前沿 | 冯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ATRX缺失肿瘤生长机制 奠定脑胶质瘤特异治疗重要基础学术动态| 宣武医院张鸿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释脊髓动静脉畸形自然病史 论证早期外科干预价值

学术前沿| 发现FUBP1缺失可致低级别脑胶质瘤发生 康奈尔大学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学术前沿]探索AVM病因宣武医院张鸿祺与阜外医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KRAS/BRAF通路突变在AVM中的核心作用[学术前沿]DC疫苗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有效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江涛和港科大王吉光团队在《CELL》发表以脑胶质瘤恶性进展机制为基础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结果[学术前沿]天津总医院张建宁团队首次证实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 系中国神外在国际上第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通过影像技术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概率 清华廖洪恩和天坛张力伟团队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学术前沿] 探索免疫治疗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证实HLA-DR评分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学术前沿]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并举行项目启动会[学术前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团队基于内镜手术在国际上提出颅咽管瘤新分型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学术前沿]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何在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联合中科院神经所研究揭示[学术前沿]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介绍-江涛尤永平王伟民等 | 201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前沿]下丘脑错构瘤治疗新突破 SEEG微创毁损疗效优于手术 宣武医院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在国际上首发相关研究成果[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

[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
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